“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言下之意是草木薄情寡义。可用这句话来审视诗词中的植物意象,显然是大谬不然。中国古典诗词… 继续阅读毛泽东诗词中的花草树木
标签: 中华诗词研究
毛泽东诗词的传播
谱 曲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分别由王承俊(久鸣)、劳舟谱曲的《七律·长征》《沁园春·雪》,便已在敌后根据地传唱。… 继续阅读毛泽东诗词的传播
毛泽东诗词中的“兴观群怨”
毛泽东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认为“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 继续阅读毛泽东诗词中的“兴观群怨”
毛泽东诗词中的春夏秋冬
春:春风杨柳万千条 毛泽东标明写于春天的作品有三首,其中《贺新郎·读史》属咏史之作,与季节无关。《… 继续阅读毛泽东诗词中的春夏秋冬
毛泽东诗词与大众文化
纵观20世纪中国诗坛,毛泽东诗词广为流传,感染和熏陶了几代中国人。首先是因为它具有感人肺腑、雅俗共赏的文化魅力… 继续阅读毛泽东诗词与大众文化
为有牺牲多壮志——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曾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千年古训。古语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 继续阅读为有牺牲多壮志——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忧患意识
毛泽东诗词与审美文化
《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在毛泽东诗词中几乎找不到“美”字… 继续阅读毛泽东诗词与审美文化
弘扬毛泽东诗词体现文化自觉和自信
毛泽东诗词和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毫无疑问,是中国20世纪历史上影响深远,内容和形式独特的一种文化创造和文化现象… 继续阅读弘扬毛泽东诗词体现文化自觉和自信
“浙东唐诗之路”上的诗歌创作
“浙东唐诗之路”是指唐代诗人穿越浙东七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婺州、衢州)的山水人文之路,他们大多从… 继续阅读“浙东唐诗之路”上的诗歌创作
毛泽东为何不赞成对自己诗词作注解
毛泽东一向不赞成对他的作品作统一的注解。 1963年《毛主席诗词》出版后,郭沫若曾经问他:是否要出一本主席诗词… 继续阅读毛泽东为何不赞成对自己诗词作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