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鸡蛋的评价存在两极分化。有人认为它是价格实惠的“营养珍品”,而有人则认为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是影响血管健康的原因之一。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
1.每天吃鸡蛋对血管好吗?
2018年发表在权威期刊《心脏》上的研究表明,与不吃鸡蛋的人相比,每天吃一颗鸡蛋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降低。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鸡蛋中除了铁元素,其他营养素的利用率都很高。鸡蛋有最优质的蛋白质、十二种维生素、丰富的钾元素、卵磷脂、单不饱和脂肪酸。
鸡蛋含有人体需要的几乎所有的营养物质,平时作为早餐等可以吃点鸡蛋,煮鸡蛋是最简单、最有营养的做法。
2.一天最多只能吃一颗蛋?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冯建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经常有人问“一天应该吃几个鸡蛋”,其实这个没有固定答案,要根据自己的饮食结构来整体分析。
对于正常成年人来说,每天要摄入蛋白质量为1.16克/千克,也就是说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每日蛋白质最低需要量约为70克。按照每100克鸡蛋提供15克左右的蛋白质来计算,如果这些蛋白质全部由鸡蛋提供,就是460克鸡蛋,将近9个鸡蛋的量。
但是,实际上,我们还会从主食、牛奶、禽肉、鱼肉、豆制品等食物中摄取丰富的蛋白质,所以,我们没必要吃那么多鸡蛋。
到底每天吃几个鸡蛋比较合适?还是要看饮食结构,包括食物种类和不同食物的占比,如果饮食中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肉类、豆制品、奶类等丰富,一天1个鸡蛋是可以的,如果不丰富,那么一天3个鸡蛋也未尝不可。
3.血脂高的人不能吃蛋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周摄入300~350克蛋类,大概平均就是一天一个鸡蛋,明确写到不弃蛋黄,就是不要把鸡蛋黄扔掉。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指南》推荐也是可以适当吃鸡蛋,如果是高血脂的人,可以一周3~5个。
所以,我们平时只要对鸡蛋不过敏,是可以吃鸡蛋的,但不要过多,一般人平均一天一个。高血脂的人,如果自己非常敏感,可以减少一点,一周3~5个鸡蛋;但不管是谁吃鸡蛋都别把蛋黄扔掉。
4.土鸡蛋比普通鸡蛋更营养?
范志红教授2015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所谓“笨鸡蛋”“土鸡蛋”“柴鸡蛋”,指的都是农家散养鸡蛋,并不比普通鸡蛋更营养。
据测定数据,散养鸡蛋和鸡场蛋比,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差异不大,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含量略低,omega-3脂肪酸比例略高。而蛋黄颜色与饲料原料有关,和养殖方式无关。因此,从营养价值看,是不是农家养的笨鸡蛋并不那么重要。
5.红皮鸡蛋营养价值更高?
很多人挑鸡蛋关注蛋壳颜色,认为红蛋壳的鸡蛋营养价值更高,其实并不是,挑鸡蛋应重在新鲜。
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王英2016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鸡蛋壳的颜色主要决定于鸡的品种,单凭鸡蛋壳的颜色不能确定它是散养、放养的土鸡所生,还是规模化饲料饲养的商品鸡所生。另外,在饲料中添加卵壳卟啉,鸡蛋壳就可变红,这种物质对于鸡蛋内部成分不会有任何影响。红壳蛋和白壳蛋主要营养素含量稍有不同,但差距不大。所以,买鸡蛋时,不必太在意蛋壳的颜色。
另外,新鲜的鸡蛋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摸起来并不会特别光滑,而且掂起来也更重。
6.鸡蛋黄外层发黑是变质了?
范志红教授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蛋黄外层发黑,是因为煮的时间长了,蛋清蛋白质中的含硫氨基酸有少量分解产生硫化氢,再和蛋黄中的铁结合产生黑色硫化铁,所以在蛋清和蛋黄的接触处形成一个暗层。新鲜度较差的鸡蛋蛋白质本来就略有降解,更易出现这种情况。虽然硫化铁看起来颜色有点暗,但非常微量,吃了也没有毒害。
7.喝豆浆时不能配鸡蛋?
国家高级中餐烹调师高明和2013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豆浆不能和鸡蛋同吃,这种说法很多人深信不疑,豆浆不能冲鸡蛋,是这条谣言最原始的面貌。用热豆浆冲鸡蛋,温度不足以对生鸡蛋起到充分加热杀菌作用,可能会有一定的健康风险,但后来就被片面地理解为豆浆不能和鸡蛋一起吃了。
豆浆里确实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但并不只是针对鸡蛋蛋白质。只要豆浆充分加热,胰蛋白酶抑制剂大多被破坏,不足以影响蛋白消化吸收。
8.初产蛋营养价值更好?
一些商家宣称“初产蛋”能促进大脑发育和增强体质,营养价值高,特别适合产妇、学生及老年人食用。
“初产蛋其实就是指母鸡在110天到130天内生产的第一窝蛋,比普通鸡蛋小一圈,蛋黄比较大。”中国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阮光锋2015年在健康时报介绍,初产蛋的营养价值并没有比其他普通鸡蛋高多少,与土鸡蛋、笨鸡蛋一样,其炒作的嫌疑大于实际的营养价值。
阮光锋表示,初产蛋健脑的说法也不科学。有益大脑健康的营养物质主要是n-3脂肪酸、卵磷脂等,而这些物质在正常膳食中也可以获得,比如鱼类、大豆等,并且没有数据显示初产蛋的这些物质含量比普通鸡蛋高。因此,没有必要吃初产蛋达到健脑的目的。
原标题:每日辟谣|一天最多只能吃一颗鸡蛋?来看关于鸡蛋的8个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