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记得你——东方红一号的幕后往事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

值此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50周年暨第5个“中国航天日”之际,院党委工作部在全院组织开展了“铭记第一星,精神永传承”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

院官微将推出部分优秀作品,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岁月,并沿着老一辈航天人的足迹,不忘航天报国初心,勇担航天强国使命,不断接力前行!

王权维,84岁,7105厂退休职工。1951年8月参工,1957年3月于北京工业学院速成班学习结业后,调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部队番号0038部队一大队十五分队),开启航天工作生涯。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红色中国的经典乐曲《东方红》响彻天宇,揭开了中华民族进军太空的序幕。经历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一曲太空中的浩浩乐音,令国人扬眉吐气,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1957年3月,我作为北京466驻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部队番号0038部队一大队15分队)分队的一员,有幸参与了“东方红一号”卫星运载工具——长征一号火箭的研制。记得1957年9月,五院决定接管“云岗马列主义学院”旧址,在时任首长韩夫川上校、政委方永仁大校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学习研究仿制P-2型导弹。这段时间的工作为我国火箭事业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并为后续“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飞向太空

1958年伊始,“1059”这项中国最早仿制苏联导弹的“东一”型号研制任务技术准备工作全面铺开,我拿到的第一份任务就是翻译、汇总俄文控制系统所选用的全部金属材料资料。经过多日连续奋战,终于按时总结造册,并提交出合格的国外订单,在代料综合工作中,取得实效成果,得到了时任五院王铮副院长的现场表彰。

1961年,随着国防工业研制体制的调整,我被分配到200厂从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产品生产,从原来搞导弹研制转为火箭研制。当时,正面临着由手工操作机床向计算机数控机床加工的转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研制火箭运行程序配电器的关键件——控制火箭角度与长度变化的凸轮加工中,由于当时只有手摇计算机,不能满足凸轮的数字化精度加工要求。我作为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编制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攻关组也一筹莫展,最后是上级技术部门帮助我们联系了杭州市计算机研究所,为我们提供了大型电子计算机,实现了零部件精度细化程序编制,解决了凸轮角度与长度变化关系精度技术要求,确保了火箭弹道运行精度的高可靠性。这项攻关技术沿用至今,经过50多年的实践考验,都未发生过运行差错。

1965年,人造卫星工程再次上马,七机部决定,在“东风-4号”的基础上加一个固体燃料推进的第三级火箭,组成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之后,我们航天人靠自己努力奋斗,研发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0年过去了,我始终记得“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运行28天后(设计寿命为20天)电池耗尽,《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但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至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虽已走过半个世纪,但这些数据我始终记忆犹新,它已深深根植在我的心里了……

时隔50年,再次回想“东方红”,两个世纪的交汇,两个空间的碰撞,两段时光的穿梭,两代精神的融合……我们依然心潮澎湃。“不等条件,创造条件,立足自己,自主创新”,永远是中国航天人的本色,让我们永远记住天空中那颗最亮的星。(王权维口述 任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