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焘:盛唐时代民间流行的曲子词

词最初是从民间来的,它的前身是民间小调。随着唐代商业的发展,都市的兴起,为适应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由于音乐、诗歌的发展,词在民间就流行起来了。唐代民间词反映社会现实相当广泛,具有相当强的社会功能。

唐代民间词,虽然作品都已亡失,但是还保存了一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崔令钦所著的《教坊记》的“曲名表”。“曲名表”是民间词调的最早记录,它记录当时教坊妓女所唱的三百多首曲子,虽然只有曲名而没有作品,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些曲名推测它的内容:如《舍(拾)麦子》、《锉碓子》等,可能是写农民劳动生活的;《渔父引》、《拨棹子》等,是反映渔民生活的;《破阵子》、《怨黄沙》、《怨胡天》、《送征衣》等,是反映战争,写军队生活、写征妇思念出征的丈夫的。从这些调名看来,它所反映的民间生活确实相当广泛,内容相当丰富。由此可知,民间词在唐代已经相当流行。它比之后来“花间”派的文人词内容深广得多。

我们都知道唐代诗人李绅、元稹、白居易提倡作新乐府,他们的作品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把“曲名表”里的曲名与元、白新乐府对照来看,有些内容性质是很相近似的:如“曲名表”里的《恨无媒》近似新乐府的《井底引银瓶》,《怨陵三台》、《守陵宫》近似于《陵园妾》,《宫人怨》近似于《上阳人》等等。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描写了一个爱情的悲剧。它写一个女子与一青年在墙头马上相见,相互产生了爱慕之心,女的私自离开家庭跟到男的家里去,结果男的父亲认为“聘即为妻奔是妾”,赶她出门。“曲名表”的《恨无媒》想来就是“聘即为妻奔是妾”的意思。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私奔到夫家没有媒人。因此,我们猜想“曲名表”的《恨无媒》,大概和新乐府的《井底引银瓶》的内容相同。

新乐府的《上阳人》、《陵园妾》都是描写宫怨的。荒淫的帝王到民间采选宫女,使多少家庭骨肉生离,使年青女子过着凄凉的独身生活。《上阳人》里反映许多女子被选入宫,从十六岁直到六十岁,连皇帝的面孔也未曾见到,在宫中的生活是:“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去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一入宫门,便没有出去的日子,就这样断送了一生。有的女子被选入宫,结果却被派去守死去了的皇帝的坟园,新乐府这首《陵园妾》,就是反映这班不幸女子的痛苦。“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她们就这样被关在坟园里,一直到死。

“曲名表”的《宫人怨》、《守陵宫》、《怨陵三台》(三台是词调名),曲名与新乐府的题目相近似,看来它们的内容也可能相仿佛。此外,新乐府的《缚戎人》可能近似“曲名表”的《羌心怨》,还有大家所知道的《新丰折臂翁》也可能近似“曲名表”里的《破南蛮》。由此可见,唐民间小调是很能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这些作品价值很高。《教坊记》的作者是盛唐开元天宝时代人,白居易是中唐时代人,“曲名表”里的唐民间词的时代比元、白乐府要早得多。这是我们研究词的起源和元、白新乐府的关系很可注意的材料。

“曲名表”中的作品都已亡失了,但是唐代民间词仍有一部分流传下来,那就是《敦煌曲子词》。

(本文论“曲名表”,参用任半塘《教坊记笺证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