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承办的“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正式向公众开放。此次特展旨在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牺牲的英雄们致敬,向在民族记忆星空上铭刻英雄之名的作家们致敬。
书生报国 见证峥嵘岁月
特展集中展示了魏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巴金小说《团圆》手稿、巴金《赴朝日记》原件、陆柱国中篇小说《上甘岭》油印修改稿、电影《上甘岭》编剧、导演之一林杉的12本《林杉上甘岭采访笔记》等233件珍贵馆藏文物。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说:“这些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作者亲身到前线,在志愿军战士中间写下、酝酿的作品。”正如邹韬奋在《抗战三日刊》所说:“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中国文联朝鲜战地访问团创作组的成员们以手中的笔作为武器,在前线艰苦的条件下创作出了彪炳千秋的著作,为和平年代的人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必将被一代代中国人继承。
值得一提的是,魏巍不仅留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经典之作,他写下的长篇小说《东方》曾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此次展览中,展出了该作不同版本。
多媒体互动 重温战地风云
展览中除了珍贵的文物,还设计了“坑道实景战地书房”、多媒介展区、音乐欣赏吊顶、金句墙、巨幅照片墙等,以多种媒体方式展现抗美援朝的历史和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部职员张霁雯带领记者站在自动感应音乐吊顶下,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顷刻间在头顶奏响。记者的正前方正是电影《上甘岭》的经典片段回放。歌声从战士们的口中飘送至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长久地留存在大家的心底,或许已化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展厅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方式,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往昔的峥嵘岁月。
参考上海巴金故居二楼书房的素材,巴金的书房也被一比一复刻搬到了展厅现场,观众可以坐在朴实的桌椅上,盖上一张“专属”自己的藏书票。桌椅身后摆放着巴金先生创作、翻译、编辑出版的各版本书籍。这里就是巴金先生主要的创作区域,也是《团圆》的诞生地。
坐标 一代人的精神图腾
文学馆志愿讲解员陈剑萍早早地就来到了展厅,迎接开展的第一批观众。从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抗日军政大学》《在枣园过年》三部著作的手稿开始,到黄谷柳拍摄的中国作家、艺术家赴朝慰问志愿军的70张写真集锦结束。70张照片,70个瞬间,引导观众走向历史、走向前辈心灵、走向大时代的风云。观众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70年前的战场。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展,目的是希望孩子不要忘记历史,珍惜和平年代的美好生活。在这个特定的文化空间、记忆空间和精神空间里,观众通过革命文物见证峥嵘岁月,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图腾。
据悉“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将持续至2024年7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记者王雨萌 赵柏宇;摄影赵柏宇)
原标题:以珍贵革命文物书写中国故事:“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