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镇概况
金崖镇位于甘肃省榆中县西部,黄河中下游,距兰州市区18公里。平均海拔1550米,区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南部苑川河流域川塬区、西部黄河峡谷川塬区和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构成,地形复杂多样,地貌奇特壮美,区域总面积377平方公里。境内陇海铁路、兰渝铁路、巉柳高速横贯东西,309、312国道、夏金、定张、东金、水骆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2008年,全镇共辖24个行政村、122个社,农业人口4.3万人,耕地面积5.8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604元,2008年公布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金崖毗邻省会兰州,是丝路古道上货通东西的旱码头。明清时期,金崖逐渐成为兰州水烟的主产区和贸易集散地。水烟业的兴盛,使金崖成为苑川河流域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中心的农、工、商业中心,一大批祠堂、庙宇、驿站、会馆等建筑和民居四合院随之诞生。金崖文化遗产呈现出保存完整、分布集中、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特点。主要文化遗产有:桑园峡秦长城及烽燧遗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肃王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苑川七月官神”和古建筑及古民居群。金崖古建筑及古民居群沿古丝绸之路(陕甘大道)分布于苑川河谷阶地上,绵延12公里。现存主要古建筑有三圣庙(山西会馆)、周家祠堂、金崖驿站、福元泰烟坊、雷祖庙等16处,集中分布的古民居49院。此外还有明代肃王墓葬1处、烽燧2处。明肃王墓占地面积129000平方米,其他古民居群总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古建筑群(非民居类)占地面积6560平方米。金崖历史文化遗产在甘肃省历史文化遗产中地位独特,能够较为全面的体现千年丝路古镇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宗族文化、商旅文化、民俗文化、水烟文化和建筑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桑园峡秦长城及烽燧遗址,有力地证实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西部防塞的具体位置,证实了《史记》记载的真实性,为研究秦的版图,秦的边防建设,秦长城学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明肃王墓为西北地区规格最高的皇族陵墓群;“苑川七月官神”是苑川河流域涵盖范围最广、参与群众最多、流传最为悠久的民俗文化活动;散布于村落间的歇马店为“苑川七月官神”民俗文化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物质载体;金崖驿站为兰州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驿站,且留有驿站文书,这对于研究兰州乃至全省驿传史具有重要意义;三圣庙内古戏楼为陇中地区文化价值最高的木结构戏楼之一,三圣庙还是甘肃省最早的农村地下党组织—邴家湾党小组的诞生地;福元泰烟坊为兰州地区唯一遗存的水烟手工作坊,是兰州重要的工业遗产,同时也是兰州战役中皋榆工委协军团的驻地;以周家祠堂为代表的一大批祠堂宗庙对于研究苑川流域人口迁徙和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金崖镇已于2010年被批准为第五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二、历史沿革
金崖因金家崖村自古为苑川流域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所在地而得名,从北宋建隆年间始有此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追溯金崖的历史则早于北宋。古时的苑川河两岸,水草丰茂,气候宜人,上古时期,金崖为羌、戎等部族集居之处,至秦始皇时期,苑川一带为匈奴逐水草而居的乐土。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蒙恬将军西征,逐匈奴于黄河以北,置黄河以南44县,榆中成为秦王朝版图的西北边陲。秦末军阀混战,日薄西山的秦帝国已无暇顾及这里,榆中又成为匈奴牧马放歌的沃野。汉武帝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过黄河,千里奔袭匈奴于河西走廊之外的大漠以北,榆中又回到中原的版图,因苑川河一带水草丰茂,战略地位重要,汉武帝在此设牧师苑放养军马,苑川因此而得名。武帝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开启了联通东西文明的丝绸之路,苑川金崖一带因地处中原入河西、通西域的交通要冲而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站。公元385年陇西鲜卑族乞伏国仁在苑川筑勇士城,建立西秦王朝,定都苑川,雄踞北域。在西秦鼎盛时其所辖面积从甘肃武威到天水、陇南及青海东部,共领11州、30郡、48县。宋至元代,金崖一带曾被西夏党项族、金国女真族、元代蒙古族先后占领。明代天下一统,金县(榆中)划分有12里,金崖一带属其中一里。明成化年间(1464–1487),金县连年受灾,人口外逃,户丁大减,全县并为8里。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又并为5里。清道光十六年(1842)至民国十五年(1926),金县设五里,金崖一带属广积里、丰和里。民国八年(1919)金县改称榆中县。民国十六年(1927),将里改区,榆中县辖5区97村。1998年12月,金崖乡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金崖撤乡设镇。2003年3月,撤销原梁坪乡建制,原梁坪乡的大涝池村、大耳朵村、瓦子岘村划归金崖镇管理。至此,金崖镇辖14村,79个村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