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庄概况
肇兴位于黎平县东南面,西北距黎平县城68公里、西距从江县城52公里、东南距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102公里;地处东经109°11′,北纬25°54。北部与黎平县顺化乡、永从乡、水口镇相邻,东部与黎平县龙额乡接壤,南部与从江县洛香镇、庆云乡相连,西部与黎平县双江乡毗邻。地质构造属于江南古陆西源震旦系台地,侵蚀槽谷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肇兴侗寨处于两座山脉之间谷地,一侧山脉顺弄报坡山脉森林植被较好的林地;另一侧山脉为弄特山上的层层梯田。两山脉间的小河为肇兴河,肇兴侗寨建在河流的两侧。肇兴侗寨海拔410米,年均气温16.3℃,无霜期228天,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肇兴村全村452户,1930人,均为侗族;是黎平县民族旅游村寨之一,4A级旅游景区,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目录的村落名单,2018年央视春晚分会场成功在肇兴举办。
二、历史沿革
肇兴,侗语“肇”指开始,“兴”指兴旺之意。肇兴侗寨建寨历史悠久,在南宋正隆五年,肇兴的先民就在这里建寨定居,距今天已有840年的历史。传说最初开辟肇兴这片土地的祖先是姓陆的兄弟两人,哥哥叫陆闹,弟弟叫陆峦。弟兄俩看中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一条小河从中间穿过,便于生产、生活,于是在此安居。此后,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迁来居住,但都以陆为姓,以纪念陆氏兄弟在此地的开基之祖,仍然保留自己的原姓。在家族内部秘传“内姓”,寨中有邓、袁、龙、郭、孟、夏、马、白、鲍、赢、满、曹等12个内姓。分为12个大房族,分居于5个片区,一个房族聚居一个片区。按当时社会奉行的“五常”命名,五个片区分为五个团,即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每个团都建有自己的鼓楼、戏台和花桥,仅肇兴侗寨就分别有五座别具一格的鼓楼、戏台和花桥,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鼓楼群。随着人口繁衍,房屋增多,现已分不清各团原来的界限,于是五团融为一体,便成了今天的肇兴大寨,称肇兴。1950年黎平解放,成立了黎平县人民政府;1956年肇兴划归黎平县水口区管辖;1992年并区设乡,乡政府驻地设在肇兴侗寨;2013年撤乡设镇,为进一步保护肇兴侗寨,逐步建设了归杩、井寨新区。
三、历史文化特色
(一)历史价值。村民先祖陆浓暖,从江西迁徙,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定居肇兴;后裔逐渐发展兴旺,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仁、义、礼、智、信5个自然片区(团),片区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村落逐步扩大,分迁纪堂、登杠、洛香等寨居住,肇兴为“六洞之根”;肇兴始建于南宋正隆五年,距今840年历史;肇兴是研究黎平侗族自南宋正隆五年以来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实物。
(二)文化价值。肇兴侗族文化和农耕文化原始古朴、原汁原味、绚丽多彩,极具典型性和唯一性,被人类文化学家称为“隐藏着的文明”。肇兴侗族鼓楼、花桥、戏楼、吊脚楼交相辉映,建筑艺术独特、精湛,为“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肇兴鼓楼风雨桥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侗族是歌的民族,侗族大歌蜚声中外,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肇兴是侗族南部方言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肇兴完整传承和发扬了侗族大歌、祭萨节、侗戏、侗族鼓楼花桥建造技艺、蓝靛靛染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分别是侗族大歌(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祭萨”文化、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分别是侗族“月也”、侗族哆耶(踩堂歌)、侗族蓝靛靛染工艺、侗族婚俗、六洞侗族芦笙会。
肇兴生活着的侗家人仍保存、延续着包括建筑、语言、服饰、饮食、艺术、民风民俗在内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形态,形成侗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是一个难得的,活生生的侗族文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科学价值
肇兴被专家学者誉为“贵州侗族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建筑群具有独特的侗族民居建筑风格,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之乡";建筑群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充分表现出侗族民族特色,是当地侗族建筑的典型代表;丰富的文物古迹,独特的侗族民居,是研究和传承侗族文化及侗族鼓楼、干阑式吊脚楼建筑艺术、技术的重要平台。
(四)艺术价值
肇兴坐落成“舟”字形,南北山峦环抱,寨内流水潆洄,两旁建筑皆为青瓦木楼,鳞次栉比,疏密有致,全部是采用杉木建造的干栏式吊脚楼。最具特色的5座鼓楼、5座花桥、5座戏台大小不一,高低不等,风格各异,突兀其中,与歌坪、禾晾、谷仓、瓢井等建筑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侗乡村寨风光。寨子四面青山,峰峦叠嶂,阡陌纵横,梯田层叠,寨中四通八达,曲径通幽,步道均铺青石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