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地处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境内。该村北依木兰山,东望木兰湖,西接玉屏山,位于木兰生态旅游区的中心,距武汉市中心城区38公里,距武汉天河机场34公里,交通便捷。村庄现有居民108户、324人,房屋建筑主要以明清风格为主。因明清建筑保存面积较大,结构较完整,1996年12月,被列为黄陂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被列入湖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12月,被评为“武汉市十大魅力乡村”之一,同年还被评为“湖北省百家旅游名村”。2014年12月被评为“荆楚最美乡村”和“武汉旅游知名品牌”。2014年底被正式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7年获评武汉市“十佳书香村组”,同年纳入武汉市首批生态特色小镇创建名录。
二、历史沿革
据《余氏宗谱》记载,大余湾先人系余姓大户,最早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诏令赣湖大移民时,于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婺源、德兴一带迁徙到如今的木兰川,定居木兰川已有630余年的历史。余氏一族官绅叠出,历史上曾有“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近现代又有名流一百有余。川北的德兴村之名正是源于江西德兴,川南即大余湾村。其祖先余秀山以“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为家训,开启了大余湾在“龙传龙人人和人上下五千年”大幕下,“石砌石屋屋挨屋绵延六百载”的发展史。
明清时期,村子里诞生了100多位秀才、进士;现代和当代,这里又走出了100多位专家学者。在政界,民国时期涌现出了青年党主席余家菊和两位女性“国大代表”余传瑾和余传弥;在商界,晚清巨贾余献庭富甲一方;在科技界,出现了当代杰出的棉花专家余传斌、中国免疫学的拓荒人余传霖、受到金日成接见的著名铁道工程师余家琠;在教育界,更是有台湾中央大学校长余传韬这样响当当的人物。
三、空间格局特征
1.村落布局
大余湾的选址和布局体现了中国古村落选址的理想模式。村湾座落在木兰山脉西峰山下,四面环山;村东山体绵延似青龙,村西山体兀立似白虎,村后的葫芦山与西峰山的山脊一脉相承,村南不远处两座形似乌龟的小山锁住村湾的咽喉。横贯全村的清水河从村西流过,村中散布数处池搪,山坡泉水长流,村庄草木葱天。正如村中民谣传诵的那样“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钓葫芦,中间流水太极图”。而站在村口的双龟山上俯视村落,则像是一艘扬起风帆的船行驶在清澈如镜的清水河上。村庄后有靠山,前带流水,侧有护山,远有秀峰,住基宽坦,水口紧锁,有山、有林、有田、有水的相对封闭的空间模式是古人心目中的理想生存环境。
村落整体布局奇特。村前以溪壑为堑壕,村后以山寨为屏障,百子堂、德记花园、源丰花园等三座花园镶嵌其中,村内巷巷相通、宅宇接脊、墙院相连,可以做到外御贼寇,内享安居。
2.街巷形态
村落的整个形态成线性,有—条横贯东西的主街,将村落的四个组团串接起来。街巷小道成网状与主街相连,广场或池塘作为道路骨架的节点。组团围绕道路节点展开布局。由西向东,第一个组团便是余氏宗祠,已毁于80年代,现为村中学所在地;第二个组因为原来的“百子堂”,有十来户人家;第三个组团是几列并排的房屋,主街从中间穿过;第四个组团为“德记院”,与“百子堂”一样有院墙相围。道路节点中第二个节点为村田池塘旁的小广场,是村民们的晒场和闲聊、休息的地方。第三个道路节点也是个小广场.与村前的稻田相通,一水一旱,欲隔又通。
3.自然环境格局
大余湾村为树木所包围,村中绿树苍翠,主要沿河涌及街巷分布,树种以樟树及水杉为主。古树集中在开敞的公共空间,如芋子田前的空地等,树龄在100-200年左右,树胸周长在1-2米左右。历史上大余湾村有三座花园,其中,源丰花园已毁,百子堂内有百年老橡树,德记园内有百年桂花树,但两个花园也基本荒芜了。
大余湾村西南面有大片的水田,南面是东西龟山,葱绿成片,环境静谧清幽。村内分布着三座石板桥梁,大街小巷都由石板铺砌而成的,长短不一,纵横交错,完整保留了古村街巷空间肌理。村内五口池塘、三座花园、一湾流水,呈现出一派“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鱼清水塘”的田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