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概况
1.地理位置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地处闽西南端,是闽西的“南大门”,为新罗、漳平、永定、南靖四县的结合部,在龙岩市域范围,适中镇位于新罗区东南,距市区36公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适中“闽西第一镇”的地位,这种区位优势在适中未来的发展中仍将日益凸显。
2.自然环境
中心村四面环山,山体资源丰富,柳溪河穿过村域,山清水秀,民风纯朴,人文历史丰厚,方土楼建筑群建筑雄伟气派。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凉热宜人。
3.中心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范围
在适中镇行政辖区范围内,以中心村落为中心,整个村域行政区划的区域。总用地面积279.5公顷。
二、历史沿革
适中是闽西的门户,自古以来是商贾往来和人才荟萃之地,明代、清代和民国期间的经济发展给当地民居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方形土楼的大规模建设,成为今日福建土楼民居的一大特色,中心村位于适中镇的中心,是适中镇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中心,自古以来是适中历届政府所在地。据史料记载,宋建炎二年(1128),本地开始开基。绍兴年间(1131-1161),建造魁楼和文明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上坪开设驿站,因地处西南交通要道的中段,因此取名适中驿,“适中”地名因此而来。明正统九年(1444),上坪陈林赖谢四姓联合重建白云堂;四姓民众开始举办为时半个月的盂兰盆盛会(十月半),以后每逢干支甲、乙、丙三年的农历十月,便举办一次。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冬,三坑、石门炉、马坑、莒舟、新祠、合溪、象山、南霞、洋邦、兰田建立苏维埃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成立龙岩市适中区人民政府,中心村为政府所在地。1989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适中为镇建制,中心村作为集镇所在地。
三、历史文化价值评价
1.中心村格局风貌特征分析
中心村的村庄布局有着鲜明的特色,在铁路不通,公路未开的漫长历史上,中心凭借闽西门户的交通地位,迎送南来北往的客,创造了千余年的繁荣。中心村内的方土楼群,建造年代悠久、建筑结构奇特、建筑规模宏伟,是明、清的民居瑰宝。土楼群,历经了宋、元、明、清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土楼文化,不但建筑年代久远、数量多、规模宏伟、建筑奇特,而且汇聚了明清的建筑艺术、宫廷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精神,是明、清的民居瑰宝。村庄格局的风貌特征体现在以方土楼群错落分布的村庄风貌,自然环境与土楼建筑群浑然天成,展现生态宜居村庄的建构艺术和风采。
2.中心村风貌特征
中心村具有大量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的方土楼建筑群,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宗祠寺庙,对于传统民居、民俗学、环境生态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村庄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神奇绝妙的自然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3.中心村历史文化价值评估
适中镇位于龙岩市东南隅,四面环山,峰峦叠翠。境内到处可见一座座用生土夯成的大土楼,它们矗立在山坳、平原或河畔,错落有致,幢幢相依。其高大厚重粗旷雄伟的磅礴气势和独特风格,有别于福建省其它地方的土楼。其主要特色有以下三点:
(1)历史悠久群体庞大。据专家考察和地方文史资料,适中土楼始建于明代,到清朝雍正、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高峰,鼎盛期达360多座,人口三万多。历经风雨沧桑,太平军战役烧毁了三座,民国十三年军阀混战又毁数十座,现在保存完好的仍有242座。比较著名的有座落在仁和村的“庆云楼”,高5层,加顶尖6层,仍有20多户人居住;座落在中溪村的“善成楼”,占地15亩,历经8年始建成,仍有30多户人居住;坐落在中心村的“瑞云楼”(典常楼)是仿宫殿式建筑之典型,屋脊飞檐叠墙,象燕浮雕,宏伟壮观,已有200年历史。
适中土楼是一个庞大的整体建筑群。村落中楼楼相套、楼厝相通。有楼包厝或厝包楼,大楼包小楼,外围的小楼包大楼,楼中有楼或居中有楼。每座楼高3-5层,每层有房间10多间,每座大楼有房间60间以上,多者达一百多间,可住几百人。公社化时期,一座大楼就是一个生产小队。楼内设有厅堂(或学堂)、卧室、仓库、水井、花庭敞轩,酒楼歌榭一应俱全。既是民居,又是一个外部浑然一体内部构造奇特的坚固堡垒,并有自我防御功能。
(2)风格独特、底蕴丰厚。适中土楼群建筑形式多样,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有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和方圆混合形四大类,各具特色。外观雄伟壮丽,内涵底蕴丰厚。一般大楼内凡壁有画、是木即雕,有故事壁画,艺术雕刻,楹联,书法等不少文化珍品。在大门或正厅的楹联上,大多将首字嵌入楼名,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是“瑞云楼”和“善成楼”,它们有如楼中之阁,庄严古朴,典雅堂皇,均享有“十八厅楼”之美誉。楼内设有上、中、下三大厅。三厅的作用在办喜庆时是大同小异,而在办丧事时,却有辈份高低之分。如在设灵堂时,规定凡死者在50岁以下者只安排在中厅,50岁以上者才有资格安排在上厅,下厅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接待来客和亲朋。此外在大楼的边厅(如“善成楼”前面的南北二厅),其用途也别具一格:南厅通常为婚丧喜庆时作厨房用,而北厅则为节日期间鼓乐班活动之用。在建筑风格上明清两代同中有异,主要体现在规范上的不一致,同样是用土、砂、石灰混合建筑,不同处在于:明朝建的大多为正方形,屋脊平檐,楼门单一,天井空旷,其主墙底部较宽,有1.5-1.8米。到清朝中叶建筑的土楼,不仅数量众多,且讲究质好,形美和舒适。
主楼大多为长方形,其主墙宽度仅有0.8-1.2米,其次明朝建的一般不设上厅(如“松坑楼”),而清朝中叶后建的都设有上、下厅,部份设上、中、下三厅。主楼布局主次有序较讲科学合理,有如宫殿建筑,给人庄严、肃穆、稳重、舒适之感。这些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和民族色彩鲜明的文化底蕴,无不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这些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风情,也处处展现出闽西“福佬文化”的风采;也证明了“福佬人”(福佬人与客家人同是中原南迁的汉族人。客家人分布在闽西、粤东、赣南一带,说客家方言;而福佬人大部分人分布在闽南各地和闽西的龙岩、漳平一带,说闽南语系的福佬方言。)的祖先当年在南迁之后,就把萌发于中原那种大一统的文化意识,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等纯正而独特的中原遗风带到闽西,从而在这个古老的荒野大山里完整地继承下来。
(3)结构坚固安全适用。适中方土楼的建筑结构与圆土楼有些差异。第一层是用粘土、细砂和石灰合夯而成(有的还加上红糖和糯米),第二层至顶部则全部用生粘土夯成,每层的通道走廊均用木板铺筑。在夯造土墙时将生土倒入活动的模具中,中间加上于些竹筋,一层层夯上去,宽度逐层缩小,坚实牢固。主楼建成后一般应隔一、二年才可粉刷装修,因土墙必须经过一般较长时期的风吹日晒,使生土坚实,根基牢固。目前适中方土楼群中不乏有使用了200多年的古楼。
方土楼冬暖夏凉,无论酷暑严寒,住进土楼的人都有四季如春的感觉。它还具有防震防风防火防盗的作用。历史上适中曾有多次盗匪地震记载,但从未出现过庞大的土楼墙倒屋塌的事故。此外,它还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由于楼中有楼或楼中有厝,里低外高或里高外低,错落有致地将天井、门窗、走廊科学组合,构成一个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形似别墅的整体,炎夏时清风凉爽,严冬时温暖舒适。因此,方土楼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