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1.区位交通
唐模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境内,距徽州区政府所在地岩寺镇10公里,距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26公里。与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黄山风景区相距43公里,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城区12公里。现在唐模村处于合铜黄高速公路和徽杭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上,距合铜黄高速岩寺下2公里,距徽杭高速下9公里,呈歙旅游公路与合福高铁穿村而过,景区内大部分道路已完成硬化,区域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地理位置凸显,交通十分便捷。
2.自然环境
农田:唐模村既已有山之势,又能获得水之利,事实上更为难的是,作为一个山区村落,还能充分得到良田沃土之养。目前的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唐模村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除了水域20公顷,林地105公顷、农业耕地还有104公顷。追忆解放之初,全村居民四五百人,人均耕地占有面积在山区来说已经相当可观。
气候:唐模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雨量1670mm,全年日照1955小时,平均气温16.4度,无霜期达到288天,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唐模成为适宜农耕种植的地方。
水文:唐模西面筠谷和陈村二小溪在村口汇流,成为檀干溪,直接灌溉全村东部的近万亩良田。檀干溪穿村而过,流量充足,无污染,是全村居民生活用水之源,檀干溪两侧为古朴的街道,形成一幅独特的水街景观。
3.行政区划
唐模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境内,该村位于黄山之口,毗邻歙县牌坊群,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5A级景区。唐模村由唐模、上庄、和善塘、后坞窑、唐美、胡村6个自然村组成。共计17个村民组、478户、1531人,建设用地规模17.05公顷。
二、历史沿革
唐模始建于唐,始称檀干。公元923年唐越国公汪华后裔汪思立迁居该村,并利用风水原理栽植银杏树选址建设家园。为表先主(唐朝皇上)对其祖先汪华及其后代的隆恩,取忠君、忠主之意,决定仿效“后唐”营建一个标准而模范村庄,便改村名为“唐模”。
唐模古村经宋、元时期的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强盛。特别是清代初期最为鼎盛。这与徽商的发展时间上基本吻合,唐模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地方志的记载,还是村中人们的流传,有很多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民国时期改名为三民乡,后再改为丰山乡檀干保。
解放后为歙县岩寺区潜口公社唐模大队。徽州地区改建省辖黄山市后,为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行政村。
三、历史文化特色
唐模村中的历史环境要素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特色明晰的古桥、古树、等体现了唐模的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村内遗存的古民居建筑大部分仍在使用并对外开放。
1.古水坝
唐模村中的水坝早在明代业已形成并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水系保存基本完好。就水利系统而言,急需从源头控制水源,以保持源头水源清洁,村中圳渠清淤贯通,以保持水流畅通,排水流畅,以保持圳渠的自净功能。
2.古桥
清澈美丽的檀干溪,由西向东,把唐模村一分为二,架于溪上的十座古桥,十座桥形态各异,又称“石桥九貌”,十座桥又把被分隔的南北两半连成一个整体。“小桥、流水、人家”三者相互衬映,构成了一幅古朴、幽美的风景画。现在唐模的这些古桥保护基本十分完好,且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3.古树名木
唐模村古树主要集中在村东入口,小溪两岸,保存着明代的樟树群,树龄都在300年以上。其中最特别的是“槐荫树”1992年,新编电视剧《天仙配》来唐模拍摄。槐荫树现在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周边加上了护栏。
古银杏树:唐模村有棵古银杏树(又名白果、公孙树),相传系唐代古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树龄。古银杏现在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周边环境也与树体相得益彰。
4.古牌坊
康熙丙辰许承宣许承家同胞二人,在二百九十六人之列,同在康熙年间试中进士,钦点翰林。朝庭为之建造牌坊以示表彰。此坊称“同胞翰林坊”,立于檀干牌楼边,青石板大道之中,跨路而建,四柱三间。四石狮,四石鼓,并饰以禽、鱼、鸟、兽花纹图案和古人物图像。雕琢精致形象逼真。
同胞翰林坊目前保护状况较好,主体结构完好无损,牌坊主题呈现出自然地古牌坊的面貌,但是由于长期的风化腐蚀,还是呈现出不少的绿斑。同时处于潮湿的檀干溪岸边,还存在受潮的问题。部分雕花和石构件破损脱落,一定成程度上影响了风貌。
5.古亭
唐模村现有古亭2处,分别为沙堤亭、镜亭。集中在唐模村东部,檀干园内部及周边。镜亭内藏诸多珍贵石碑,其建筑本身形态优美,古色古香。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因属水口标志,又称水口亭。沙堤亭目前保护状况尚可,不过,由于常年风化,柱子特别是基座斑驳陆离,墙身黯淡无光。亭檐杂草丛生,需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