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一、名村概况

渔梁(俗称梁下)古村落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练江北岸,濒临练江,北至徽州路,南至练江北岸,西至白云禅院,东至新安关或紫阳桥,总面积约为8.9公顷。渔梁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山水风光优美,民俗村风淳朴。辖区内有被誉为“江南都江堰”的国保单位渔梁坝、安徽省唯一的私人博物馆——巴慰祖纪念馆和黄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崇报祠,是徽商的起航地和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005年渔梁村被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二、历史沿革

唐代在练江筑石梁蓄水,故名村曰渔梁。又说,渔梁村形如鲤鱼,东西向主街为“鱼脊”,南北向巷弄为“鱼鳍”,鹅卵石街面为“鱼鳞”,故名渔梁。或说以先居之余姓名村,据《余氏宗谱》记载,约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余靖自遂安迁城南,以姓名村曰余梁,后余姓式微,改为渔梁。继余姓有施、杨、胡、李、巴诸姓迁入,约元至元末年(1287-1293),姚姓迁入,后又有朱、江、高、阮、毛、汪诸姓陆续迁入,姚姓为村族主干。

渔梁在唐代已形成街市,它的发展和渔梁坝的兴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渔梁坝是古村南侧练江中的一道滚水石坝。由于四水汇注练江,至此陡泻而下,唐代始垒石为梁,缓流蓄水,但位置屡迁不定。经过宋、明、清历次修缮,最后改用青白两石,砌叠20余层,用石燕尾销钉互为连锁,上下层间竖石穿插,中南段开主道泄水门。

渔梁昔日繁荣的商业街是古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渔梁坝建立后,坝下一片水面成为理想的航船停泊处,“龙船坞”一带最多时能停靠300余艘船只,号称古徽州通往杭州的第一水码头。交通的繁荣又刺激着古村的发展,最终使这一带形成一个集商业、交通转运、货物集散和船工集居地为一体的非农业性古村,活跃了歙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茶叶、竹木及其他土特产通过它源源运出,沿新安江下泛杭州,极为方便;食盐、煤油、布匹、百货等又赖其不断输入。清末至二十世纪60年代,渔梁商业街仍有店铺四大类28种,店铺100余家,在历史发展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国时仍有店铺106家,其中涉及交通运输有轿行2家、过载转运行8家、船行2家、拉船用纤绳店1家,店铺多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库。临江有渡船头埠、盐埠、姚江巷埠、上埠头埠、乌龟石埠、百步阶级埠、马家坞口埠(专装卸木头,马家坞有堆木场)等船埠。渔梁因其近城近水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商埠码头为主形成了沿江顺水的带状古村落。

三、历史文化特色

渔梁街现存街道长约1000米,街道狭窄、曲折,卵石路面,俗称“鱼鳞街”。街道两侧多为明、清风貌店铺、船行、客栈、货栈等建筑。临河一侧还有不少古埠头。特别还有始建于唐代的“狮子桥”,清代建筑“忠护庙”、“崇报祠”等。渔梁的商业街、前店后宅的住屋等要素和徽州传统的由“四水归堂”住屋、牌坊、水口组成的农业古村形成了差异,因而也就构成了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