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落简介
霞山古村落位于钱江源头皖浙赣交界处的浙西开化县城北唐宋古驿道旁,共有明、清、民国初年徽派古民居建筑一百多幢,总建筑面积达二万九千多平方米。古村落居民以郑、汪两大姓氏为主。据《郑氏宗谱》载,宋皇佑四年(1052年),三国东吴大将开国公郑平后裔淮阳令郑慧公继祖志乔迁丹山,至元丰癸亥(1083年)律公,因洪水毁村而迁居丹山对岸,因见霞蒸丹山,紫气氤氲,故名霞山,迄今有951年的历史;另据《汪室会修宗谱》载,唐越国公汪华后裔六一公汪菘捕猎经此,因霞峰脚下多肥田,故定居于此,取名霞田,至今已逾千年。
霞山自古就是浙西通往安徽、淳安的咽喉,境内从石撞岭至祝家渡有十华里唐宋古驿道。南宋建都临安后,安徽、江西及本地的木材和其他土特产经霞山古埠,沿钱塘江水到通往杭州,故日渐繁华,形成一个以古商埠、古驿道为依托,向四周扇形发射的大村落。明成化年间大学士商辂回乡省亲途径下山,曾感喟叹曰:“十里长街灯火通明,白停木筏不见水道。”如今,老街上的南北杂货,肉屠酒肆,古埠上的铁链铁钩,石锁石眼比比皆是,霞山昔日之繁华可见一斑。
霞山紧靠古徽州,建筑风格多为一颗印式徽派结构,粉墙玄瓦、马头翘角,错落有致。门楼、门枋有砖雕、石雕并辅以壁画,花鸟鱼兽、戏文人物形象逼真;又因盛产木材而多出木雕能手,在徽派“三雕”中以工木雕而负盛名,雕梁画栋、重檐翘角、描金绘彩,牛腿雀替、花格窗棂皆修饰得玲珑剔透,令人叹艳。除却大量小巧精细的民居外,较大型的建筑由爱敬堂、永锡堂、钟鼓楼、及启瑞堂等。其中霞田汪氏宗祠建筑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三进,各有天井,戏台牌楼式,雕刻精细、气势雄伟,另有大木材商启瑞堂占地面积一千余平方米,分中堂、前厅、花厅、书房、前后花园、落轿厅等七部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值得一提的是,霞山村与霞田村紧紧相连,浑然一体,然而霞山村居民为三国东吴大将开国公郑平后裔、木雕以儒、道、佛、玄为主要元素,吴越文化与古徽州文化在这里得到完美的结合,既相互独立又互为交融。
霞山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沉淀,还有许多文人墨客如宋代朱熹、吕祖谦、张栻、陆九渊,明代商辂、方豪,清代戴敦元,近代袁世凯、余绍宋、于右任、马一浮等都留下了大量的美文墨宝。霞山村大巷多,曲径通幽,外人进村,东转西踅,如入迷宫,不易走出,每条弄巷乃至每个角落都蕴藏着诱人的古迹和美丽的传说。
霞山古村落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及民国初年浙西山区的历史原貌。
二、历史沿革
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郑慧公君敏继祖志乔迁丹山(今霞山对岸石壁山)是为肇基始祖。元丰癸亥(1083年)郑律公因洪水毁村而迁丹山北岸,因见霞蒸丹山、紫气氤氲、经久不散,故名霞山,隶属开化县崇化乡。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定都临安,大兴土木,霞山周围的木材及土特产自霞山埠头沿钱塘江运往杭州,霞山日益繁华,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埠头。
南宋绍兴甲子(1144年)分族人为四房,各建祠堂,名裕昆堂、永锡堂、永敬堂、永言堂,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吕祖谦等游学崇化乡听雨轩,族中子弟多从游朱吕门墙,郑瑞夫授国予助教不就官,建石柱庵、环翠亭。时有唐越国公汪华后裔汪菘举族迁居霞田,古驿道石撞岭背建青云庙及213级台阶,两边辅以栏杆。
元至元庚辰(1280年)霞田建汪氏宗祠,祠外余地植槐故名“槐里堂”癸酉年(1335年)遭饶寇祠毁明嘉靖已亥(1589年)重建,清道光壬午年(1822年)扩建,咸丰辛酉(1861年)又毁伤大半。同治壬戌(1862年)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至民国六年(1917年)毕,于右任题额。
明宣德丁未(1427年)永锡堂毁,遂重建。明正统乙丑(1445年)郑旦公重建永敬堂,淳安商文毅辂公书联并题额,改“爱敬堂”。咸丰八年太平军入境遭毁,同治甲戌年(1874年)重修,民国十九年扩三间,翼以厨房,便于守者居。
明弘治庚戌(1490年)建紫霞庵学堂并铸三尺大钟一口悬于堂前;万历甲子(1584年)为镇百虎于庵左建钟楼一座,并将钟悬于楼上。
清同治丁卯(1867年)霞田建钟楼,与霞山钟楼相望。此时,霞山霞田人丁兴旺,已成开化北门之望族,霞山古村落也基本定形。
清末,霞山木材销售达到顶峰。至民国初年,木材商郑松如从霞山至杭州拥有十三家木行,并创办了浙东木行,遂回乡避地三千多平方建造住宅;时有同乡富豪郑酉山住宅也逾三千平方。1949年开化解放,启瑞堂充公,尔后成为区公所,霞山建乡后为乡政府,1981年乡政府迁出归县房管会所有,2002年九月建立启瑞堂暨霞山民俗陈列馆。
1951年,为纪念在土匪围攻马金区公所战斗中牺牲的10位烈士而修建霞山烈士墓。
文革期间,霞山古村落遭到严重破坏,永言堂、裕昆堂、相继被毁。1985年,为建设卫生文明村,全村大部分路道的青石板及排水系统被水泥覆盖,民居木雕人物面部被毁。
1997年11月2日现政府公布“爱敬堂”、“烈士墓”、“钟楼”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2月9日“汪氏宗祠、启瑞堂”为第三级县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月制订的《浙江省开化县霞山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已经开化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文本》第三章《保护内容》中确立保护区范围,并计划对保护区进行“修复”和“局部”抢修。修理永锡堂木结构、整理天井及祠外水塘等。
2002年9月在启瑞堂内建立霞山民俗陈列馆。
2002年12月被定为县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3年1月,全面维修霞山钟楼,清理道路。
2005年3月,“汪氏宗祠、启瑞堂”定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批准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三、地理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
霞山位于钱塘江源头皖浙赣交界处的浙西开化县城北唐宋古驿道旁,西北与风光秀丽的黄山接壤,东北与碧波荡漾的千岛湖相邻,西南往道教圣地三青山,距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12公里,205国道贯穿全境,区域优势独特,文化底蕴深厚。
2.地形地貌
霞山村三面山峦环护,马金溪村南侧而过,风光旖旎,霞山四周峰峦叠嶂,奇峰异石,雄奇壮观,山谷溪涧坡陡流急,岚雾缭绕,霞山地域地质构成多样,地貌景观丰富。
3.气候
霞山所属开化县地处浙、赣、皖三省七县交界地带,属中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冬季为西北干冷的极地气团控制,夏季受东南暖湿海洋气团影响,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多云雾,少日照。年平均降水量达1762.1毫米,年平均温度16.3摄氏度,年日照总时数1785.7小时,年雾日83天,年降水天数(日降水量30.1毫米)为166天,年雷暴日数最多年份为84天。全年四季分明,白天极端气温达41.3摄氏度,最低气温为-10.3摄氏度,“初霜”大部分年份在11月份,“初雪”在12月上旬以后,至于“终霜”“终雹”基本在清明节前结束。
四、现状资料调查
霞山的祖先因战乱走歙尾之道经丹山迁于此地,历经上千年的繁衍生息,发展成一个商贸兴隆、经济发达的大村落。从霞田的石撞岭起步入青云庙,攀上观音岩可一览霞山乃至马金镇全景,其间有叮当洞、猪母洞、石龙、石眼,风光绮丽,使人流连忘返;越过213级石阶,进入霞田村,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片硕大无比的古樟和雄伟古朴的槐里堂,转辗于乡间古居,嬉戏于源头之水,好不快哉;不出两百米,霞山古钟楼的钟声伴着学子的书声,幽幽传来,尽目望去皆是古民居升起的缕缕炊烟,迎面而来的是古驿道上踩着高跷、骑着竹马的迎灯队伍;聆听一下商大学士“爱亲者不敢慢于人,敬亲者不敢侮于人”的谆谆教诲,领略一番清泉汩汩,小虾戏水的清静;看看济惠桥、涌莲桥下渐渐远去的江水,摸摸码头石上曾双拴过多少船只、木牌的铁索石眼;在烈士墓前缅怀一番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走一走那曲径通幽、纵横交错的小巷;沿着杂草丛生的古驿道登上岩石遍布的石川、石柱,转到祝家渡、祝家桥,一路大小岩石千奇百怪,如龟蛇把门、双柱擎天、千人朝拜、飞马抛剑、起轿掷印等,每一个自然景观都伴随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给这些秀丽的山河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霞山古村落有古民居约100多幢,其中保存完整的有108幢;霞田村有古民居18幢,多为明代建筑。霞山的古民居受徽派建筑影响,多为三合院、四合院,布局对称,进深较大,院落较小,门楼上有砖雕,房子正面很少开窗口,山墙较为突出,底下有角石,三架梁的瓜柱下截为鹰咀形,有牛腿雀替,用木材较多,断面较大,栏杆与窗棂都做得较为精致,更为突出的是,沿溪而建的40余幢民居格式皆为外店内居,下店上居,标有“花酒发兑,南货贡面”、“酒坊茶馆、南北布疋”等字样的招牌比比皆是;肉铺的木樽、米店的售货窗口、梁下木雕灯笼也都历历在目,形成一条长达一百多米,风格鲜明的徽派建筑老街。码头巨石上用以栓船只木排的铁锁、眼孔还清晰可见,两条长一百多米、有7根12公分园木并排,22块桥板组成的浮桥仍静静地跨在江面上,向人们诉说着霞山昔日的繁华。
霞山保护区主要由霞山一村、二村等组成,共计682户,人口2270人。规划重点保护区人口容量不超过现有人口,转移部分劳动力到保护区外。北面为老的205国道、西面为新国道。距离马金镇约5公里。
五、古驿道、古巷弄
霞山古驿道像一根轴线连串着霞山、霞田,从霞田村石撞岭的青云庙起下岭,越过213级台阶,有石雕扶手,岭底有一占地100平方米左右的放生池,然后沿河而上,穿过霞山老街,直通石柱祝家桥,拾级而上至高岭岭背,共长十华里,中间青石板铺面,两边鹅卵石衬边,杂草丛生,走在古驿道上,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
六、古树名木、古井古桥
霞山古村南侧为主要水系马金溪,又名金溪,是开化县最大河流,为衢江的上游,发源于浙江省开化县齐溪镇,经龙田、桃林到西坑口进入霞山境,自古安徽、江西及本地的木材和其他土特产经霞山古埠,沿钱塘江水到通往杭州。跨溪而建现有古桥八枫桥等。
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多达百余棵,位于此次霞山保护区范围内的为一棵古樟,位于钟楼对面。
古井四口,分别位于郑成庆宅北、郑守金宅东、郑春古宅东、郑舍成宅东,年代都很久远,现均可使用。
七、文物古迹
爱敬堂始建于明正统乙丑年(1445年),共三进,总面积753平方米,后堂天井三面青石护栏,双抱鼓石,清泉汩汩,常年不断,内有小虾游戏其间,令人称奇,明荣禄大夫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商辂亲笔题名“爱敬堂“并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古钟楼位于霞山村村口,霞山中学内,五脊重檐式歇山顶,正脊中二只兽,正吻(鱼翻尾),滴水瓦当、楼回字形,上五架穿斗式、搁板井字三角形,周围栏杆檐柱和垂莲柱,三层木结构,建筑面积108平方米,三层中梁悬挂一口明弘治铭文大钟,该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一庵堂与钟楼同时建造,古诗《集书生》云“钟声包书声,女莫伴歌声”,现在庵堂的位置已改建成中学,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依旧。钟楼前一株古樟为建钟楼时所载,如今依然枝繁叶茂。
启瑞堂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包括正厅、花厅、书斋、别院、落轿厅以及水榭和花园,建筑风格集古徽派和江南吴越派系之长,各个建筑既独立又相互交融;既有徽派建筑森严肃穆的气势,又有江南园林委婉小巧的趣味。在霞山古建筑群中乃至中国古建筑长河中,启瑞堂犹如一面镜子,无论在结构、布局、木雕和文化品位上都具有绝对的代表性。
八、风景名胜
霞山生态环境优美、风光绮丽,周边风景名胜有双柱擎天、千人朝拜等自然景色颇具开发价值。
九、名人、传统风俗、手工艺
霞山虽小,却地杰人灵。如宋代朱熹、吕祖谦、张栻、陆九渊,明代商辂、方豪,清代戴敦元,近代袁世凯、余绍宋、于右任、马一浮等都留下了大量的美文墨宝。
全乡五大姓氏现存宗谱六部,较为完整地记录了霞山一千多年来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财富。从宗谱的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出,昔日的霞山商贸兴隆、经济发达、重视教育、人才辈出,至今全乡还保存着六对旗杆墩。逢年过节,迎龙灯舞草龙、踩高跷骑竹马的风俗也遗留至今。现全乡还保存着一支16人的高跷竹马队伍,一条由每户出一板的板龙,元宵节和农闲时村民自娱自乐,曾多次参加市、县元宵节、民俗节、三边艺术节等大型活动。
传统工艺有贡面(索面、挂面)制作、竹编等。霞山除盛产木材外,主要的土特产有香菇、木耳、龙顶茶,当地的豆腐干、蕃薯干也驰名省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