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概述
栟茶之名因渔而生,又名南沙。成陆于西周,初建于唐,发展于宋,繁荣于明清,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栟茶镇位于江苏省如东县西北部,地处黄海之滨,东临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洋口镇,南依河口镇,西北连接海安县老坝港滨海新区角斜镇,并与东台市毗邻,为如东五大古镇之一。
栟茶镇面积95.7平方公里,镇区规划建成面积6.5平方公里,镇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6.1万人,镇城区人口近2万人;共辖14个村和3个社区居委会。境内有S225线、临海高等级公路、海洋铁路等交通大动脉穿过,拥有全县唯一的客货两用火车站。
2008年3月,栟茶镇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并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镇”。尤其是2014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获评“南通市级中心镇”、“中国特色镇旅游新干线”、和“全国重点镇”,最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被评为“中国第二批特色小镇”、“江苏省旅游风情小镇”将开启了栟茶旅游业发展的新纪元。
二、历史沿革
栟茶又名南沙,相传唐大历以前,海中有北沙,栟茶位于北沙之南,故名南沙。又云,本地产茶,故名茗海,亦名茶江。
唐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十道,栟茶居淮南道广陵郡,为煎盐场亭。 宋代(960年—1279年)栟茶属淮南路,建泰州茶场。元(1279年—1368年)栟茶属扬州路泰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栟茶场直隶中书省扬州府泰州县宁海乡二十九郡,此时栟茶已成为泰州与部盐、渔重要的集散中心,乡镇街坊已形成。栟茶场沿所在地划为居仁坊、牙香坊、河北坊、永安坊、通济坊五坊,每坊设侍证一人。洪武25年(1392年)设盐课司,属泰州分司,置大使、副使各一人。清代(1644年—1911年)栟茶中心区四面环水,市内分布着东街、西街、北街,40余条巷道,19座寺庙,13家各族宗祠,石板街1590条。
清雍正二年(1724年)栟茶属江苏布政使,扬州府泰州县,六年(1728年)场大使改定秩正八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泰州分县,新置扬州府与东台县,栟茶场属之。其时盐课司兼理民事。乾隆十年(1745年)灶户2667户,灶丁7541人。
1911年11月栟茶实行地方自治。民国二年(1913年)栟茶设市,建立市公所,改代议制,选举市、董两会。1928年栟茶市行政局成立。1929年栟茶与角斜行政局合并,改称东台县第四区公所辖48乡镇,同时建立栟茶镇公所。1936年,栟茶包括所属乡镇面积660平方公里,计36029户,182430人,辖24乡镇,356保,3587甲。东界丰利市,南界岔河市,西界李堡市,西北界富安市,北临大海。1940年10月,新四军进驻栟茶,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栟茶自守泰县,管辖24乡镇。1941年4月改属泰东行署。1941年8月15日至1945年8月21日,日伪踞栟茶镇设立伪区公所,隶属东台县第四区。
1945年9月抗日民主政权北区和中区合并为栟茶区,划属如东县,同时建立栟茶镇人民政府。全镇划为翻身、民主、和平、怀诚、祝庭、江泉生、凌曹、烈士、胜利九个街道。1946年11月17日,国民党军队占领栟茶镇,建立区镇政权,属东台县第四区。
1950年栟茶镇更名为如东县茶区栟茶镇人民政府,区政府更名为如东县人民政府栟茶区分所。1955年,栟茶镇由区属镇改为县属镇。总面积1.75平方公里,总户数1532户,总人口6366人。
建国后,栟茶人民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修缮了《栟茶镇志》,并对古遗迹建筑进行了保护,使得如今的栟茶仍然随处可见历史文化遗痕。
三、历史文化特色
(一)重要文物建筑
栟茶镇目前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栟茶古镇传统民居群主要以集中在运河以南的古镇街区。古镇街区以中市街为轴线。这条轴线贯穿了栟茶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遗存中尤以石板街、关帝庙和寿圣禅寺为代表。
1、石板街
栟茶的石板街可以说是南通市范围内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板街,呈东、西、北三条丁字形的石板街道。从西圈门向东到东坝头称为东街,长约530米;西圈门向西到虹桥,称为西街,长约540米;垂直于东西向的中市街,从缪家祠堂大门向北,经小桥口到城隍庙的老街,称为北街,长约520米。
2、孙二富故居
栟茶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发祥地,与一个叫孙二富的人息息相关。提起孙二富,二十世纪中后期,在栟茶地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原名孙二虎,出身于东台县港一个贫苦渔民家庭,早年当过海匪。后被新四军一师三旅旅长陶勇收编后改名孙仲明,意谓弃暗投明。他的队伍是当时新四军中海军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为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正式建制奠定了基础。如今,孙二富故居位于栟茶镇医院巷东侧,设有正厅和厢房,青砖黛瓦,古色古香。
3、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栟茶镇东街,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年,砖木结构,现存有山门,中殿和厢房。山门面阔三间9.8米,进深6米,硬山七檀,脊高5.2米,中殿面阔三间10.4米,进深8米,硬山七檀,脊高6米,东西厢房面阔各三间12米,进深5.4米,中殿东西两墙内壁有碑各两块(1995年8月25日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寿圣寺
寿圣禅寺位于茶镇西郊古运盐河北,俗称西寺庙,有中国辛德勒之称的寂然法师即在此出家,后根据其事迹拍摄电影栖霞寺1931。该寺始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重修,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复修,为方圆百里闻名古刹。
5、菜场路2号
该住宅原由倒座、大门、穿堂和正房组成两进院落,该建筑群完好的体现了栟茶民居的形制。 门楼为传统蛮子门楼,屋架为穿斗式结构,穿堂三间,进深六界。屋面黑色蝴蝶瓦,屋架圆作,正贴剳四界抬梁前后牵四柱落地,边贴为穿斗式六柱落地。柱础有木质。短机雕刻水浪纹。正脊为三线雌毛脊,正吻为龙抬头,地面为方砖铺地,院落为席纹小青砖铺地。
6、大东旅社
该建筑为与中市街中部,为前店后宅的典型代表,该建筑前面为三间店铺,店铺屋架为穿斗式结构,进深六界。主体建筑为洋门脸建筑,西侧的建筑大门为附壁式大门,大门的式样为西式几何造型,当时西式的生活方式已经在周边的城市兴起,带来了极大的生活条件改善和城市面貌的改观,在栟茶镇也受到了西式运动的影响,该建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7、医院东巷10号
医院东巷10号由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三合院,建筑整体面貌完好,墙体均为青砖磨砖对缝砌筑。门楼造型独特,建筑为穿斗式结构,具有北方建筑的精致与拘谨,同时又具有沿海的夸张,该门楼有在檐柱和金柱装设门扇、体现南通民居入口空间的繁复。
8、东大街10号
东大街10号建筑群现为三合院该建筑主题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六界,做工精巧,屋面为黑色蝴蝶瓦,明间凹进,屋架为穿斗式结构、梁架上有泥鳅梁的痕迹,柱础使用木质。
9、育婴堂巷11号宇文秀旧宅
该住宅原由倒座、大门、穿堂和正房组成两进院落,该建筑群完好的体现了栟茶民居的形制。
10、南园路6号
该住宅原由倒座、大门、穿堂和正房组成两进院落,其他建筑已毁,仅余正房,该建筑出檐深远,建于清朝末年,为百年老屋。
(二)历史环境要素
1、古井
在栟茶古镇井是必备的基础设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经都已经消失。在老街的东部有口井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绳痕深深,圈面光光。井口径虽小,但深不见底,常年水量充沛、水清如镜,饮用时生津甘醇,几十户人家常年汲水使用,天旱不干、大雨不溢,用它沏茶清洌爽口,常用此水颜面不衰。
2、古树
栟茶古木甚多,现有百年以上银杏达十余棵,百年以上五果树一棵,其中银杏树位于栟茶中学两株、浒澪两株、镇政府西侧五株、寿圣寺遗址两株。五谷树位于浒澪。
3、古运河
栟茶运河以古镇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得名,西起海安县塔子里,经海安、李堡、河口、栟茶等镇,东至如东县小洋口注入黄海,为海安、如皋、如东地区排涝入海主要通道。全长73.2公里。
4、护城河
如东栟茶古镇受淮吴文化影响的自然生态空间源于北方多年战乱的防御心理,形成了护城河围绕的防御体系。运盐河和护城河既为古镇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带来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
5、苏中军区成立大会会址
栟茶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四军的重要政治中心,与一个叫徐氏宗祠的古建筑也密不可分。这座位于中市街原缪氏宗祠西南一墙之隔的宗祠,正是1941年1月苏中军区成立大会举办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1.国家级:跳马夫,又写“跳马夫”。是如东地区的一种舞蹈,气势雄壮,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剽悍勇武。
2.省级:澪浒花鼓 ,又称下洋花鼓,是一种典型的三人花鼓。原为贫苦农民在农闲时的谋生手段,后逐步演化为谋生兼娱乐两大功能。
3.栟茶白煨竹蛏汤。此道菜已被收录于中国名菜大典,历经34道工序,泡蛏、剖蛏、醒蛏、煨蛏、调料,步步精细,经过三天方能制成,实属是耐力和技艺的双重考验。因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 “温泉水滑洗凝脂”,故此菜也有着“贵妃出浴”之雅称。清代以来,竹蛏一直被列为贡品,《红楼梦》贾府宴席中也有此名菜出现,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