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庄村属沁水县嘉峰镇,东距沁水县城50公里,是以窦氏、张氏家族为主要姓氏的村落,沁河自北向南从村北绕东流过。窦庄选址在沁河西岸一块宽阔的河谷平地之上,西靠百里榼山,土肥水美,风光旖旎。
窦庄村最初是一个以窦氏家族为主要姓氏的村落。清·陈廷敬所撰《张鉁传》中有文云:“窦庄者,在榼山下,沁水环焉,以所居者得名”。现在有关窦庄的历史,大部分参照《窦氏家谱》、《沁水县志》、以及部分碑文来加以考证。据家谱附考中记载,窦氏始出自妪姓夏后氏,后因“帝相失国”,其身怀六甲的妃子出逃,后生子少康,少康又生二子,名曰:杼、龙。杼、龙留居于此遂为窦氏。此后家族繁衍。窦龙的六十九世孙名叫鸡犊,为晋大夫,“六卿分晋”后窦氏就居于平阳。之后,鸡犊的后人中有叫窦经的,出任秦国大将军,育有一女,成为后来的汉孝文皇后。此事在家谱中有记录:“鸡犊生仲,仲生临,临生亶,亶生阳,阳生庚,庚生诵二子:世扈、世生。婴汉丞相魏其侯也。扈二子经充经秦大将军,生甫汉孝文皇后之兄也”。窦氏后人在汉宣帝时(公元前113~110年)迁到了扶风平陵,后世居扶风,直到后来窦贞固因“宦不返流”举家迁往山西沁水。
从选址而言,窦庄背山面水、地势平坦,符合华夏文化中的人居环境理念。现存的《大宋赠国老窦府君碑铭》中铭曰:“西山烈光,瓮滩吉祥,青龙(沁河水)天降,白虎(榼山)为障”。窦氏先祖在营造自己的家园时,充分凭借、利用了这些特殊的山形水势,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
窦庄村口设在东南,也是有讲究的。村口一般选择靠近村落的河流出口和入口,即通常所称的“水口”。水是命脉,是财富之源,因此,才产生了对水口的种种说法:如水之入口要通畅,但不能来势太猛;出口要锁闭,不能看见水直泄而去。沁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所以对于窦庄来说,水口亦沿此方向选择。西北沁河奔流而来,来势凶猛,不易控制与经营,谓之“锁不住财”,故在此修了一座“丁”字形阁楼,东、西、南三面为砖拱通道,北面筑为高墙,沁河转流东南,与西山小溪相汇,故村之东南水流平缓,可以利用它为生产、生活、交通、贸易等服务,所以窦庄祖人便选择东南水口进行经营,在此修桥造庙、筑阁建塔,希望留住财源,以保全村大吉。这一方面是人们心理上美好的寄托,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为村落创造了特有的景观,使村落的形象更为突出。
窦庄的轴线主要有四条,概括为“三纵一横”。“三纵”即集上街、南街、北街。“一横”即十字街。这些轴线不仅是村落重要的交通要道,同时在村落的经济生活、空间塑造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位。
尚书府上宅。尚书府上宅位于瓮堡门西侧,原为张五典的住宅。这里是宋代张氏族人世代居住之地,明朝张氏兴起后,便在旧址重建府宅。总体布局为棋盘六院,另建有五凤楼、望河楼、天桥、大花园和小花园。府门朝东,高9米,宽5米,高大峻伟,门楼以砖雕斗栱装饰,石匾阴刻 “尚书府”。进门20余米右拐便是二门,形式与大门相似,门楼上有石雕匾额,书“元吉”二字,砖雕装饰与大门不同,颇为典雅。再进为一深巷,距二门20余米处左拐迎面为三门,又称东门,结构与前两门基本相同,门楼为砖雕匾额,门两侧设小石狮一对。进门十米右拐便是西门,惜已毁,式样无考。西门外为大、小花园,院内主房为三明两暗,建有走廊,廊前四根木柱直通檐下,平梁出挑与之相交,门右侧窗前,置木梯可登楼。
此处六院院院相连,各有门楼可进出院落。进院后各院在暗处另设小门与别院相通。入一门可串六院。另外,在院外还单独修建了瓮城,村中老人回忆当年瓮城内外均有水围,起防御作用。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处珍贵的院落在近几十年来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棋盘六院中仅有两院基本完好,其余四院均被毁,瓮城、大小花园也仅余基址。
窦氏堡东建筑群。东堡门以内,依街心南北有序排列着窦氏家族建筑群,其基址是“八卦四方一点穴”格局中用来定位的四个老宅之一。现存传统建筑始建于明初,包括位于街北的窦四宅(已毁),街南的对门院、卢家院,以及英烈将军窦明运故居的“武魁院”等。除“武魁院”保存完整外,其它院落均保存不佳,破坏最严重的是窦四宅,现在我们只能从现有的建筑状况来推测当年四处宅院的位置,但残垣上仍体现着原来建筑的辉煌。石鼓石狮、高耸的石柱,门楼上斗栱飞檐,以及门牌匾额,显示着主人的尊贵显赫。
关于武魁院的主人英烈将军窦明运,还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与张氏的张铨忠烈公类似,清顺治年间,窦氏家族的窦明运大将军也为国捐躯自刎于疆场,以生命体现个人的气节。在一个时代、同一村庄栖居的两家人,不仅生活习惯接近,人的精神气节也类似,让人由衷感叹。武魁院倒座檐下正中挂有一木匾,年代久远,依稀辨认上书“克振光献”,表彰着窦明运将军高尚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