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

夏门村背靠吕梁山,面对太岳山,下临汾河水,古村就坐落在汾河岸边的石崖上,南面的汾河形成一个巨大的“S”形绕村而过。山西著名谚语“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说的是大禹为了疏导汾水,在太岳、吕梁两山最狭窄的地方,凿了一个口子,把汾水排入黄河,这个口子被当地人称为“灵石口”。后人为了纪念禹王的功绩,便将这里命名为“夏门”,寓意夏禹打开石门的地方。

一、历史沿革

“夏门”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万历《灵石县志》,清康熙《灵石县志》也有记载。夏门古堡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于清朝光绪年间建成,历时300余年。夏门村的兴盛与梁氏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梁氏始祖梁福山于明嘉靖年间由陕西渭南迁入夏门村居住,初以耕地为生,后自耕兼商,逐渐发达,遂进入仕途,终成官宦世家,成为灵石县乃至晋中显赫的名门望族。梁氏家族在夏门村东,依山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世称“夏门古堡”。迄今为止,梁氏家族已在夏门村繁衍至十八世。

二、空间格局

夏门村前瞻韩信岭,后枕龙头岗,汾河东来,环村西去。夏门村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村落东部的夏门古堡内。古堡格局以惇叙祠堂为中心,东西大街为东西轴线,以三个堡门所在大夫巷、中街、西街三条南北道路为南北轴线,串联起大夫第、永宁堡、惇叙祠堂等主要建筑。各条巷道充分利用山体走势,呈向心式网状布局,头堡门、二堡门、三堡门塑造出了完整的空间节点。堡内有古堡堡门、祠堂庙宇、官宅民居等,其中高城重门的大夫第、凭河而立的百尺楼、威武雄丽的关帝庙等成为整个建筑群的核心。

三、传统建筑

夏门村传统建筑遗存遗迹极为丰富,并且种类多样。现存古建筑有大小院落60余座,主要的院落有大夫第、御史院、书院、后堡门外院落群等。除传统院落外,还有众多的公共建筑如惇叙祠堂、祭祖堂、百尺楼、关帝庙、雁归亭等,其中百尺楼和关帝庙。

百尺楼: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尺楼为夏门古堡标志性建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坐西朝东,西倚绝壁,东傍汾河,高40余米,面阔15余米。建筑1-3层为砖拱结构,其余为砖木结构。四层为顶层,名曰“云厅”,云厅北头小屋上方的窑洞顶上建一小亭,亭上匾额书有“百尺楼”。百尺楼二层以下用以存放物品,三层可居住,四层可赏景。

关帝庙: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夏门古堡东南方位,由正殿、两座偏殿、戏台组成。关帝庙坐北朝南,结构为砖拱窑洞与砖木结构相结合,正殿两层,五开间,前面为廊;二层前后为双梁架结构,前面为廊后面为房。两偏殿一层各有3孔窑洞,为庙祝起居、村中议事之所;二层各有3间房舍,外有走廊。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夏门古村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除了传统手工艺如面塑和剪纸等以及各种传统的民俗节日外,最有价值的当属著名的灵石八景之“夏门春晓”和代表古村的历史积淀的梁氏家族文化。

夏门春晓:夏门村其山水风光旖旎,古堡楼台雄伟,故而在清嘉庆《灵石县志》中,便将“夏门春晓”定为“灵石八景”之一。

梁氏家族文化:梁氏家族自明嘉靖年间迁至夏门村,迄今为止,已繁衍十八世。

据《夏门梁氏族谱》(中华民国四年版)记载,全族自始祖至十七世共有男丁1724人,其中有生员107人,贡生47人、举人7人、监生142人、进士2人,成为灵石县乃至山西晋中显赫的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