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良户村位于高平市西部17公里处,隶属于原村乡,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北靠凤翅山,南邻双龙岭,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良户村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唐代时有郭姓、田姓两户人家在此建村定居,称为两户。后多户外姓迁居到此处,村落规模逐渐扩大,人丁兴旺,元明时改称为梁村。明清又改称通义里梁扈,村内现存清康熙六年(1667)《关帝庙创建碑》和乾隆年间的王氏家谱,可为考证。

良户村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长,南北短,村内主要建筑顺应地势,高低错落,参差不齐。村内主要街道十余条,现保存较好的有太平街、沿河街、东街、西街、后街,每条街道长度约200~300米不等,大多为砂石路面,曲折蜿蜒,狭长幽静,一座座古民居林立于街道两旁,古朴沧桑,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年代。每逢雨后,雨水冲刷过的路面显得格外宁净,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让人不禁心旷神怡,心灵亦得到涤荡。

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辛勤劳作,淳朴厚道。良户人心灵手巧,劳作之余,积极开展手工业生产。旧时,村内布店、杂货店、铁匠铺、当铺、磨房、染坊、榨油坊、木匠店等等一应俱全,足不出村就可以解决日常生活所需。现在很多村民仍以从事金银首饰加工、打铁倒铝锅等手工业。村域内煤炭、树木、矿石、铁等资源十分丰富。

良户村历史悠久,金代时村落已经较为繁荣,已修建有玉虚观。元明清时期,亦修建了众多的庙宇。村民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鼓励后人多读书、多受教育、耕读传家,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位进士、举人和秀才,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有田逢吉、田光复、田长文等。

村落经济繁荣以及人才辈出,自然促使大兴土木,修建了大量精美的建筑。良户村文化底蕴深厚,从村内许多古宅院、门楼大量的匾额,便可知村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良户村现存的古民居建筑和庙宇建筑均十分丰富。庙宇建筑主要集中在村落东南面的一处高台之上,由东向西依次是皇王宫、关帝庙、白爷宫、玉虚观等。其中,以玉虚观年代最为久远。民居建筑散步于全村,保存较好的有“蟠龙寨”、“复始第”院、“国朝军功”院、“安贞吉”院、“永□第”院、郭家“双进士院”、高家院、邵家北院、当铺院等。

玉虚观。玉虚观位于良户村东南,现保存完好,是村内现存庙宇中最古老的一座。据后殿的须弥座上的题记“金大定十八年四月十六日记石匠北赵庄赵琮赵进”,可知其建造年代应在金大定十八年(1168年)之前。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新修玉虚观记》载:“崇建灵宇,为正殿三间,塑三清圣像,为法众朝真之所。东西云堂各三楹,以延纳往来高士”。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玉虚观碑记》载:“吾乡玉虚观,由来久矣,创制大朝乙卯年,规模宏壮丽,□□一隅之地,实泫邑之巨观”。玉虚观规模宏大,南北长98米,东西宽35米,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由前院、厢房、中殿、后殿等组成。前院和厢房现被幼儿园占用。中殿曾经历两次大的修缮,但总体建筑风貌仍保持金代特征,殿内现还保存有很多彩绘壁画 60多平方米,极为珍贵。后殿为元代重建,有明显的元代风格,减柱造,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额枋粗大。

太平街宅院10~12号院。太平街10号院为袁姓人家居住,坐北朝南,内有前院、后院两进院落。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地势较低,房屋矮小,可能为下人住处。后院地势较高,房屋高大,北面中间为正房三间,二层结构,正房左右两侧各有耳房,东、西有厢房各三间,亦为二层结构。

太平街11号院为王姓人家居住,一进四合院形式,门额上有“安贞吉”三个大字。院内正面中间为正房三间,两侧各有耳房两间,均为二层。东西厢房各三间,亦为两层。倒座结构亦为中间三间,两侧各有耳房两间,均为二层结构,但较正面房屋的规模稍小一些,体现尊卑有序。

太平街12号院为田姓人家居住,坐北朝南,三进院落,门楼高大气派。第一进院的西侧有面宽三间的二层楼房,楼上有一排临街的窗户,窗户后为楼内走廊,廊内可放置桌椅,以便人们欣赏窗外美景。第二进院的东、西两侧各有厢房4间,亦为二层,西厢房北面建有厕所。第二进院北有券门,门额上刻有“安处善”,入券门,即为第三进院。院内正房三间,左右两侧各有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为二层。东耳房外建有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