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

一、城市概况

齐齐哈尔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和全国13个较大城市之一,1996年被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齐齐哈尔市幅员4.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59万,辖1市8县7区,是东北地区西北部中心城市,是欧亚大陆桥的中转站和黑、吉、内蒙古三省区的交通枢纽。齐齐哈尔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相继荣膺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等殊荣,是联合国授予中国的第一个国际老年友好型城市。

齐齐哈尔,为达斡尔语“边疆”或“天然牧场”的意思,旧称“卜奎”,也有“奎城”、“龙城”、“龙沙”的别名。因齐齐哈尔城区东部有世界闻名的扎龙湿地,它是中国和世界鹤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因此,齐齐哈尔也有“鹤城”的美誉。

齐齐哈尔市至今已有320余年的建城史。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请修建齐齐哈尔城,康熙御批在卜奎村(今位于齐齐哈尔中心城区)兴建。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黑龙江将军衙门从墨尔根移驻齐齐哈尔城,成为清代中央政府在全国设立14个驻防将军衙门之一,至1907年黑龙江将军衙门建制撤销,驻防齐齐哈尔长达208年。至1954年齐齐哈尔做为省府驻地达255年。随着近现代工业的发展,昂昂溪区中东铁路交通枢纽地位、富拉尔基重工业城市崛起,与齐齐哈尔城构成了“一市三城”的总体历史格局。

齐齐哈尔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丰厚。现有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98处,馆藏文物5628件,非物质文化遗产61项,传承人84项,古籍善本和地方文献3000余种,12万册。   

二、历史沿革

距今2-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齐齐哈尔境内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目前已发现景星、大兴屯、学田神泉子等13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嫩江沿岸。

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遗物点共有140余处,昂昂溪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泰来县等地分布比较密集。在这些遗址群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细小石器,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文化风格。

原始社会末期至夏商时期,东北地区主要生活着肃慎、秽貊和东胡三大民族,齐齐哈尔正位于这三大民族活动范围的交汇之处。据《史记》记载,肃慎族在以舜为首的部落联盟时期就与中原地区建立了联系。周代,肃慎族臣属中原并接受了周王的册命。

秦汉时期,秽貊族在松嫩平原建立“秽王国”,齐齐哈尔属秽貊的北支索离族生活的范围,后索离人建政权称“夫余”(汉译),又称“扶馀”。夫余在汉时受玄菟郡管辖。

魏晋时期,“肃慎”改称“挹娄”,挹娄开始臣属于夫余政权,后与曹魏和晋朝建立了贡属关系。晋末,东胡后裔鲜卑族的北支拓跋鲜卑建立了北魏王朝。而鲜卑人的另一支“乌洛侯”占据了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嫩江中下游,臣属于北魏。     

南北朝时期,“挹娄”改称“勿吉”,勿吉人灭夫余后,占据了那河(嫩江)中游两岸的夫余故地,也就是齐齐哈尔北部地区。

唐代,齐齐哈尔所在的嫩江流域属室韦之地。

辽代,齐齐哈尔东部属东京道,西部属上京道,泰来县的塔子城就是上京道下辖的泰州州治所在地。泰州是辽国控扼北方区域,防御室韦等部族的政治、军事重镇之一。

金代,齐齐哈尔嫩江以东的部分属上京路,以西属北京路,其中上京路下辖的蒲与路治所,在今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蒲与路是金代版图中最北部,管辖区域最辽阔的一个行政区,其管辖范围西起嫩江,东到汤旺河,南起松花江,北达外兴安岭。蒲与路辖地幅员辽阔,军事地理价值突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是金代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重镇。蒲与路治所的确定,证明金代已对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这一广阔地区实行有效的管辖。

12世纪,金代统治者为防御蒙古游牧民族的侵扰,开始修筑界壕边堡。金界壕(金长城)全长6500余里,其中黑龙江段200公里,齐齐哈尔范围内设有关堡30座,保存较大的有龙江县沙家街堡、小城子堡,甘南县查哈阳堡、阿伦河堡等。

元代,齐齐哈尔属于成吉思汗幼弟贴木哥·斡赤斤的封地。

明代,齐齐哈尔属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的朵颜卫和福余卫管辖范围。都司、卫、所是明代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

清代,齐齐哈尔是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为了巩固边疆,抗击沙俄入侵,设置黑龙江镇守将军,齐齐哈尔隶属黑龙江将军管辖。其所辖区域广袤数千里,东至毕占河,南至松花江,北至外兴安岭与俄罗斯为界,西至喀尔喀接车臣汗部界,南北距3800余里,东西距3100余里,黑龙江将军辖区内又划分为几个副都统辖区,齐齐哈尔副都统初期管辖范围东至小兴安岭,南至松花江,西到雅鲁河内蒙古扎赉特旗和大兴安岭,北临讷谟尔河和诺敏河。

黑龙江将军治所最初设在额苏哩,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齐齐哈尔建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黑龙江将军治所迁至齐齐哈尔。从此,齐齐哈尔市成为黑龙江的首府,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里,齐齐哈尔市一直是黑龙江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盛京通志》记述齐齐哈尔市“巨野为襟,长江作带,近怀属国,远镇边羌,扼四达之要冲,为诸城之都会”,概括了清代齐齐哈尔重要的战略地位。

光绪年间,黑龙江地区始设地方行政机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设黑龙江分巡道及其所属的黑水厅,管辖齐齐哈尔,次年,裁撤齐齐哈尔副都统。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废黑龙江将军,建黑龙江行省,将黑水厅改为龙江府,系黑龙江省首府,治于齐齐哈尔城。其辖境大体包括今齐齐哈尔市区,龙江县、甘南县全境,富裕县宁年乡以南,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西,泰来县以北的地域。

民国建立初期,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的政治中心,1924年,成立黑龙江省城市政公所,齐齐哈尔市政体制开始建立。伪满洲国时期,作为满洲西北部第一大城市。齐齐哈尔是日本“北方推进”战略的前沿,成为日本在东北的重点移民区之一。日本投降后,齐齐哈尔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乃至在全国解放最早的省会城市,并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在支援辽沈战役和全国解放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至1954年,黑龙江省会由齐齐哈尔市迁往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始为省辖市。

1984年,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全国13个较大城市之一。

三、地方特色

1.一江缀三城、铁路相纵横

齐齐哈尔“一市三城”历史格局特色鲜明。历史城区从建城时的清代驻防城独立中心,到清末中东铁路建成通车逐渐被打破,昂昂溪城迅速发展,成为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一五”时期,富拉尔基工业新城的建设,使其成为新中国重工业建设的典范城市。自此,嫩江象一条玉带将清代驻防城–齐齐哈尔城、中东铁路交通城——昂昂溪、重工业城——富拉尔基串联一起,更有滨州线(原中东铁路)和平齐线贯通东西、南北。“一市三城”的历史格局体现了齐齐哈尔城市发展的脉络,造就了三城不同的风格特性。

2.江湖湿地特色浓郁

齐齐哈尔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平原,地势平坦,属于冲积平原地貌类型,这也是齐齐哈尔主体地貌类型。市区西部有嫩江似项链蜿蜒依傍,城区内劳动湖如翡翠碧玉镶嵌,东部更有“大地之肺”“鸟类天堂”的扎龙湿地。齐齐哈尔四季风光各异,景色宜人。春天繁华似锦,桃花满城,丁香馥郁;夏季绿野无垠,黑土广袤,林木葱郁;秋季金黄沃野,欣欣向荣,色彩绚丽;冬季银装素裹,万里雪飘,分外妖娆。它们形态各异,却融为一体,原始粗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景观。尤其是大气磅礴的冰雪景观,在大平原上赏雪,世界独有的扎龙雪地观鹤,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旅游品牌。齐齐哈尔龙沙公园是清政府营造最早的官办公园,古树参天,望江楼、关帝庙、寿公祠、澄江阁、俄国领事馆旧址、黑龙江省图书馆旧址等古建筑掩映其中,为国家4A景区;城北部的明月岛是国家4A景区,水光潋滟,野色苍茫,景色怡人,极具诗情画意。岛上坐落着万善寺,雕梁画栋,古朴凝重。

3.工业文化宏伟壮阔

齐齐哈尔市为新中国的重型机器、特种钢铁、机床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工业遗产集中而且内容丰富。齐齐哈尔市重工业不但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而且也创造了国内特定历史时期之最。第一重型机械厂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是中国第一台12500吨水压机的诞生地,建设了中国当时最大跨度的厂房—重型装备车间。北满钢厂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共和国掌上明珠”,曾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门重型火炮、第一辆坦克、第一艘核潜艇、第一架歼击机、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远洋巨轮、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第一枚洲际导弹等多个“国产第一”提供关键性的合金材料。富拉尔基发电厂是我国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也是我国建成最早、规模最大的发电厂之一。此外,齐齐哈尔有全国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被誉为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现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有国防教育基地——华安集团等实力雄厚的老工业基地,齐齐哈尔工业文化遗产集中,宏伟壮观,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观。 

4.民族风情浓郁多姿

齐齐哈尔是民族多元化的城市,体现了包容、豁达的城市个性。形成了多民族和合而居的浓郁特色,经历史变迁,多民族创造了各自的文化风情。满族人住宅的“四合院、口袋房、?蛀字炕、隔扇墙、烟囱生在地面上”的独特建筑形式;达斡尔族的有语言无文字,口口相传的语言文化和说唱形式;回族、朝鲜族的饮食、婚礼、殡葬习俗等等,而且北方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骑马、摔跤、角力、打火球、曲棍球等,体现了齐齐哈尔少数民族剽悍、乐观的民族个性。在齐齐哈尔的各个城区分布有汉、满、达斡尔、日式、俄式、苏式等多种风格的建筑遗存,体现了齐齐哈尔波澜变化的历史脉络和周边多个国家对其发展的影响,彰显出了齐齐哈尔充满融合性的文化特色。

四、历史文化价值

齐齐哈尔独特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环境,已成为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边疆文化色彩的北方城市。

1.薪火相传,底蕴丰厚

齐齐哈尔是中国北方文明的滥觞之一。1930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对昂昂溪遗址的发掘,钩沉出嫩江流域远古先民的生存图卷。这一发现得到了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等著名历史学家的高度评价,饮誉世界。“昂昂溪文化”已被确定为中国北方草原渔猎文化、新石器文化的突出代表,有“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的美誉,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南北朝至辽金元时代,这里就是鲜卑、女真(满)、蒙古、达斡尔等游猎渔牧民族的繁盛之地,齐齐哈尔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清朝时期,齐齐哈尔得到大力开发建设。自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城起,齐齐哈尔作为黑龙江省城和省会所在地长达255年之久,成为祖国东北边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部齐齐哈尔的历史就是黑龙江省的历史。

2.名人达士,熔铸经史

历史上,齐齐哈尔属于边陲苦寒之地,清代有许多罪人(亦称流人)被发遣至此。其中有许多高官或文学之士,名臣大儒方登峄、方式济父子,纳尔朴、图而泰、陈梦雷等是其代表。这一特殊的群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流人文化”,对地处边陲的齐齐哈尔社会形态、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现存方式济著《龙沙纪略》,英和著《卜魁城赋》、《卜奎纪略》,西清著《黑龙江外纪》,刘凤诺著《龙江杂诗》、程瑛著《龙沙剑传奇》等大量诗文戏曲文史笔记,成为今天研究齐齐哈尔文化史、风俗史、地方史的珍贵史料。清雍正年间,江南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吕留良(字用晦)获罪文字狱,吕氏举家遭难。免死的吕氏12户111人被流放到宁古塔(今宁安县);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吕氏家族的一部分又被发遣到黑龙江(齐齐哈尔城)。卜奎的吕氏族人或经商,或教书,或行医,渐成望族大户,为齐齐哈尔近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齐齐哈尔是17世纪抗俄斗争的前线,是20世纪抗日斗争的战场,是新中国最早解放的城市,是抗美援朝的后方,是新中国的工农业基地,还是中国航天事业多位人才的家乡,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各行各业许许多多知名人士,他们共同谱写了齐齐哈尔辉煌的历史。

3.民族交融,艺苑生辉

齐齐哈尔是多民族居住区,35个民族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蒙古、达斡尔、满、回、鄂温克、柯尔克孜、锡伯等10多个民族。多民族的人口构成,产生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中,达翰尔族曲艺——鸟钦、达翰尔族民间舞蹈——鲁日格勒舞、岁时节令——鄂温克族瑟宾节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花棍秧歌舞、齐齐哈尔木板书、古驿道站丁习俗、富拉尔基“滚冰节”等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了齐齐哈尔深厚、多元的北方民族文化底蕴和风俗特色。齐齐哈尔还是东北地方文化的代表性基地之一。乾隆年间,民间始出现“唱秧歌”等文艺活动。嘉庆年间,一些热河艺人随之将“蹦蹦”(即“二人转”)带入齐齐哈尔。东北地方戏(包括二人转)在齐齐哈尔唱舞了近二百年,至今仍十分红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是百姓酷爱这种艺术的最真实写照。被誉为“北国明珠”的齐齐哈尔马戏团,盛名国内,饮誉世界,足迹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体现了齐齐哈尔边疆文化的雄厚实力。

4.宗教文化,和合共存

齐齐哈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辽代初期就有佛教传入。经过元、明、清各代相沿,齐齐哈尔宗教文化逐渐发展,在齐齐哈尔地区广泛传播。齐齐哈尔宗教文化,是齐齐哈尔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齐齐哈尔城区有7处宗教场所(卜奎清真寺、黑龙江五教道德院、大乘寺、万善寺、关帝庙、圣弥勒尔教堂、天齐庙)被列入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齐齐哈尔素有“先有清真寺,后有卜奎城”的说法。卜奎清真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和建筑特色的清真寺,其宫殿式结构与砖雕艺术相结合的建筑样式别具一格,是研究我国北方宗教文化和古典建筑的珍贵实物。大乘寺,筹备始于1939年,1943年初竣工,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的斗拱式建筑形式,建筑布局按八卦建造,庙宇采用斗拱式建筑,是黑龙江省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琉璃瓦建筑群,体现了齐齐哈尔地域佛、道包容的独特理念。建于1921年的黑龙江省五教道院,是全国第一批成立的60个道院之一,儒、释、道、耶、回五教合一。历史上该院是慈善机构,宗旨为“救灾恤难,振纲常,讲五道,导人于大同”。曾设粥场、施医疗、募捐救世、赈济灾民,在省内外颇有影响,表现了卜奎人民崇尚包容、宽厚、人道的精神品质,弘扬了社会和谐,文化大同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