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一、城市概况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东部,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是全国唯一省、市同名城市,居住着汉、满、朝鲜、回、蒙古等35个民族共450万人,市域面积2712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636平方公里。

二、历史沿革

人类史前文化发源地之一,考古发现,16-23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吉林地区栖息。距今6.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吉林市拉法乡拉法子山洞,有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的聚落遗址,说明松花江上游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上已是东北地区古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带之一。距今3000-2000年间,随着青铜工具的出现,吉林市西团山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西团山文化聚落规模宏大,长期延续,成为东北中部地区人类活动的聚集点。殷周时代,这里已有氏族部落,即满族的祖先“肃慎人”。

西汉时期,吉林地区社会制度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城市系统从单一的自然子系统向多系统发育,其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吉林城建制、管理并反复更迭。在西团山文化末期,公元前75-74年,西汉设玄菟郡上殷台县,它是东北中北部地区公元前建立的第一座县城,吉林市发展从聚落走向建设城市,自此吉林建城距今2200年。

东汉年,随着汉上殷台的迁离,吉林地区成为夫余的辖区,其疆域向东扩展。此时,夫余管辖范围东至张广才岭,西至今吉林省白城地区,南至双辽一带,东南至哈达岭,北至东北流松花江中段及以北以西地区。玄菟郡的上殷台城成为夫余的“道”城和边城,即吉林市的南城子。

西晋初,鲜卑族发展强大,而中原政权在东北地区的力量渐弱,出现了鲜卑、高句丽、勿吉互相竞争的时代。夫余“道”城曾变成高句丽北边的军事山城。高句丽占据夫余东部地区(今吉林)后,除了原来夫余的“道”城外,又扩建新的山城——龙潭山城成为其军事主城,又称尼什哈城,后期由于勿吉人大规模南下进攻,山城只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时期。继高句丽山城后,吉林市成为勿吉—涑沫靺鞨部的部都,时间约从五世纪年代到七世纪初年左右。公元年前后,勿吉人占领取代夫余“道”城的高句丽山城和平地城,迫使高句丽迁都平壤,高句丽占据吉林的时间约20余年。从西晋到唐朝初期,由于东北少数民族的强大及其中原政权的更替,使得吉林地区各少数民族政权争斗不断,吉林市成为必争的战略重地。

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吉林市作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城市营建特色到传统文化内涵,从自古军事地位到城市发展历程等各方面均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价值,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滨水风光,是宜人的山水城市

在吉林市市域范围内,从旧石器时代的新乡遗址、九站西山遗址到明清的下屯遗址、满井遗址的古聚落址,到乌拉古城、前进古城等古城址的选址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南部辉发河、饮马河、中部松花江、北部溪浪河沿岸两侧及长白山余脉山坳间,是人类栖息选址依山傍水的典型代表。

在吉林古城的具体选位和营建中,古城位于北山、玄天岭山脉与松花江水系间的较平坦地段,山脉山坳、松花江江湾处。地段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形态。古城的城墙位置走向顺应地形等高线走向因势而建;古城内重要公建——将军府位于古城北侧北山山脉、炮台山制高点轴线的中心位置,北侧山体作为古城背景形成均衡态势。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滨水风光,造就了吉林市宜人山水城市的重要价值特色。

(二)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古迹,是悠久的文化古城

迄今为止,在东北地区发现的含有史前人类留下的遗迹遗物的出土地点已达20余处,其中位于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寿山仙人洞遗址是吉林省内首次发现的唯一一处较为完整的旧石器洞穴遗址,将吉林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提早2万年。(该处遗址距今16.21万年——3.429万年)。同时拉法、榆木桥子旧石器文化遗址说明松花江上游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上已是东北地区古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带之一。

吉林市具有完整的古代城市发展史,殷周—西汉中期的西团山聚落、西汉后期(上殷台县)的南城子古城、东晋—唐(高句丽时期)的龙潭山城、唐(渤海国时期)的涑州城(乌拉古城)、明代的明代船厂、乌拉古城到清代的吉林市古城。

(三)具有珍贵的边陲文化和民族抗争史,是重要的边塞要冲

吉林市是东北古代水陆交通枢纽要道所在。重要交通地位,决定了吉林城作为北部防御的重要军事基地的地位,吉林城在历史上始终是少数民族必争的战略重地。明清时期更是东北军事重镇,明朝,吉林船厂位于东北两都司中间,且水、路结其两端,成为经营整个东北的联结点。清代,东北面对沙俄的方向形成三道防线:黑龙江城、莫尔根城(嫩江)、齐齐哈尔城是第一道防线;三姓城、阿勒楚克城、伯都纳城为其第二道防线;吉林城成为联结东、北、西各城总的战略防卫城。吉林作为抗饿战斗中东北七镇之首,雅克萨战役前,康熙帝亲临边陲“泛舟松花江”,巡幸乌拉街造船重镇。吉林市作为雅克萨战役的驻军、造船、驿站、军粮的总基地,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具有辉煌的近当代工业发展史,是闻名的工业基地

1881年吉林机器局的创办揭开了东北近代工业发展的序幕。伪满时期,在日本加大对吉林市殖民工业投资的前提下,一批殖民工业在吉林市先后建立起来,并且带动城市发展,形成工业区沿江布置、形成外围工业区的建立、生活区毗连工业区,城市道路网呈棋盘式和放射式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建造亚洲最早的大型水利发电设施——丰满水电站,至今仍是东北电网的骨干电站。

新中国成立后,吉林市现代工业建设成就瞩目,“一五”计划时期,国家确定建设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东北地区共58项,其中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之一的吉林市就有7项(即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炭素厂、吉林热电厂、吉林氮肥厂、吉林染料厂、吉林电石厂、丰满水电站),初步形成了以化工和冶金为主体的工业城市定位。

(五)是重要的满族发祥地之一,是具有多民族文化的民族风情城市

吉林市为满族龙兴之地。清康熙效仿中原皇帝封禅泰山之举封禅长白山,拉开了清王朝对长白山长达二百余年祭祀的序幕。清朝特选址吉林市小白山进行遥祭,清朝在小白山之上监造长白山之神望祭殿,是清朝祭祀长白山神的唯一场所。吉林市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地。夫余、高句丽、勿吉、涑沫靺鞨、契丹、女真、满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更迭、共存。

四、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截至2018年03月),此外还有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若干处。

不可移动文物分为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其他六类。吉林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中,包括古遗址99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842处,古墓葬180处,古建筑121处,石窟寺及石刻8处,其他31处。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

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已列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9项,类别涉及民俗、传统医药、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杂技与技艺、曲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十类。其中吉林市被称为京剧的第二故乡,吉林巨商牛子厚曾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京剧科班“喜(富)连城”社,培养了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一大批京剧大师和表演艺术家,为中国京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