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一、街区概况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是苏州一条历史悠久的经典水巷。至今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集中体现了苏州古城的城市特色与价值,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街区至今与南宋《平江图》格局基本一致,是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杰出典范,是苏州古城目前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二、历史沿革

(1)宋及之前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早在宋《平江图》之前,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通利桥、朱马交桥已在唐陆广微《吴地记》所附《后集》中已有记载,这些桥及所跨河道在北宋之前早已存在。

(2)明代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至明代,在东营街(即仓街)以东建立了青邱、席墟、狄溪、苏巷、济农5处粮仓,因此也贯通了这一地区东西向的多条横河,奠定了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今日的河道格局。

(3)清代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至清代,苏州的丝织业主要分布在城东地区,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说。但总体而言,平江路依然是比较冷僻的地区,古城中西部繁华地区的横支河被密集的居民挤占和填弃时,这一地区的横支河得以留存。

(4)建国后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由于相对偏僻的区位,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才有幸免于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古城街坊改造中被大片拆除更新,最大限度的保持了朴素平淡的原真状态。

(5)目前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经过多年的整治工作,目前的平江路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休闲去处,汇聚了众多的精品文化休闲业态,周边充分体现了街区内居民的市井生活,使得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呈现出传统与时尚和谐、怀旧情怀与舒适享受并举、浪漫休闲与文化探访交融的独特的、雅致的环境品质,凸显了整个古城的本色,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和“活”的平江图。

三、文化价值

(一)文化遗存众多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耦园、全晋会馆,其中耦园是世界文化遗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惠荫园、卫道观前潘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控制保护建筑46处,保护古井141眼,古树名木38棵,古桥梁17座,古驳岸4段,砖雕门楼21座,古牌坊3个, 照壁2处,水塔2处,以及城墙遗址、巷门、碑、石经幢各1处。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厚,可称作“一座没有场馆的江南城市建筑博物馆”。明清以来,苏州工艺美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平江路也拥有多家传统手工艺作坊和店铺,继承了传统的生产技艺,以苏绣和制扇为主。街区内还曾有多位历史名人雅士居住于此,包括明代状元申时行,清代状元、宰相潘世恩、吴廷琛,状元、外交家洪钧,近代国学大师顾颉刚,文学批评家郭绍虞,著名医师钱伯煊,电影评论家唐纳等,积淀了街区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街区内还坐落着昆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皆为是世界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存的重要载体。

(二)风貌保存完好

对照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历史街区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街坊格局,大部分街巷、河道、桥梁的名称能在《平江图》上一一对应。由城河、城墙、河道、桥梁、街巷、民居、园林、会馆、寺观、古井、古树、牌坊等历史遗存所构成的街区历史风貌集中体现了苏州古城的城市特色与价值。完整的保存了历史地图反映的城内水道体系干支河结构的原貌和前街后河、河街平行的双棋盘格局。

四、街区格局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鲜明的巷弄肌理,传统的河街空间形态与尺度。

街区以平江路为主脉,两侧延伸出众多小巷,形成了鱼骨型的街巷格局。走进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依然可见“水陆结合、河街并行”的空间布局。

街道线型多为有曲有折、有宽有窄,形成曲直对比和收放对比的空间形态。街巷有韵律、有节奏而富于变化,一幢接一幢风格相似的民居建筑紧密排列,高度与尺度基本统一,形成连续的建筑立面。沿街商铺均以连续的小开间形式展开,每个店铺的建筑形式一致,装饰风格各异,这种保持整体形态,又留有个性创造空间的方式使街巷景观极具节奏与韵律。

(二)河街空间

根据街区内河道、街巷、建筑三者不同的组合关系,河街空间形式共有5类:沿河外街、两街夹一河、沿河内街、有河无街、河街并行。

街区内现有河道6条,纵向的平江河、内城河与横向的胡厢使河、柳枝河、新桥河以及悬桥河,共同组成“两纵四横”的河网结构。街巷与河流之间的空间布局关系多样,平江路、胡厢使巷、大柳枝巷和大新桥巷以“两街夹一河”与“一街一河”为主,沿街为商业或者居住,两岸多设置公共水埠,把水巷、民居与街巷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悬桥河两侧的空间布局则以背河式的形式出现,房屋依水而建、街道相对封闭,通过桥梁以及小型的街头绿地来联系两岸的民居。

五、风貌特色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保留“小桥、流水、人家”、“水网纵横”的江南水乡特色,展现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风貌与特色。保留着以粉墙黛瓦、黑白灰为主色调的建筑风貌,以石墙基和栗色门窗等组成淡雅、素净、朴实无华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体系,以及造型轻巧、色彩淡雅的建筑风格。

六、保护情况

200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先导试验性工程。由此拉开了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序幕。2002-2010年期间,以维护街区原生态环境、优化居民生活环境、改造环卫设施为依托,对街区进行全面的综合整治。平江路沿线近3万平方米传统建筑得到修缮,这些建筑全部都以注入产业的形式投入使用,便其重新焕发自身的功能活力。除此之外,苏州市编制了《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指导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如今的平江路已经形成了“苏州传统慢生活的体验区、时尚慢生活的实践区、一座没有场馆的江南传统城市建筑博物馆、苏州古城的记忆”的品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