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一、历史沿革

颐和路街区是《首都计划》的产物,《首都计划》完成于1929年12月,由国民政府正式公布,这是一部我国近代史上较早的一次系统的城市规划,也是对南京最具影响的一部规划。在《首都计划》中,现在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属于当时规划特别划定的第一住宅区。首都城内分区图上可看出,第一住宅区主要分布在今北京西路以北和中山北路以西的地区,而最先启动的就是山西路颐和路一带。

颐和路街区基本按照《首都计划》相关要求实施,包括街区规划布局、院落划分、院落大小、路网设置、建筑高度、建筑朝向等,最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各式花园洋房住宅区和建筑博物馆,280多处院落各种建筑风格不拘一格,有西班牙式、英式、美式、中式等。

二、空间格局

目前颐和路街区的空间格局仍然是民国时期的延续,尤其体现在路网上,颐和路内的大部分道路都是民国时期修筑的,道路格局以中间的牯岭路、颐和路为主骨架,以外围的江苏路、北京西路、西康路、宁夏路为边界,总体呈现西北-东南与东北-西南正交走向,兼有南北、东西向斜交道路,构成方格与放射相结合的路网格局。整体道路密度较高,内部交通十分灵活、便利。

颐和路街区有着近八十年的历史积淀,是一个完全按照规划设计进行建设的住区,是西方(特别是美国)规划思想在中国的淋漓体现,具有显著的欧美花园洋房的空间肌理。原规划将整个住宅区划分为宅地287处,这些宅地(院落)基本上被原样保存下来,至今还留有257个,其中民国时期的院落及建筑225处。院落主要呈现为面积500-800平方米左右的矩形,大多与道路垂直分布,院门设置在朝向道路的一侧,整体十分工整。因循道路,大部分院落为西北-东南向和东北-西南向,以及一部分其他走向。院落内均设有花园庭院。

街区内仍然保存了大量的民国建筑,解放后插建了一些体量略大的建筑,主要是一些多层住宅;199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些新建建筑,其中不乏大体量的公共建筑,但大多数位于街区的边缘,对整个街区的影响有限,现存民国别墅约225幢(占当年总数的76%),现有建筑密度大约为32%(建成之初为20%),基本保持了民国时期的肌理及风貌。

三、文化价值(重要建筑物、人物)

颐和路街区内的建筑历史悠久,主要分为文保单位、重要近现代建筑、一般历史建筑。其中现存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37处,街区内现存重要近现代建筑13处,均为名人旧居或公使馆类的民国建筑,包括汪精卫公馆旧址、马歇尔公馆旧址、加拿大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颐和路6号民国建筑(陈布雷旧居)、天竺路21号民国建筑(原胡小石寓所)、江苏路23号民国建筑(原薛岳寓所)等,除了文保单位、重要近现代建筑以外,还有200多幢民国建筑在建筑艺术、重要人物方面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南京正式成为民国首都之后,各路军政要员及科学、教育界的大腕纷纷在公馆区觅地建造公馆、别墅,如汪精卫、于右任、陈诚、汤恩伯、陈布雷等,即使一些长期驻外的封疆大使如西北王马鸿逵、山西王阎锡山等也要在此占有一席之地,以便赴京时可供下榻之用。其中不乏炒房地产的官员,置有多处房产院落,供出租或出售以牟利。这也是为何在这片独栋居住功能为主的公馆区中间杂有十余处各国驻华大(公)使馆舍的原因。在北洋政府时期,各国驻华的大使馆均集中在北京东交民巷,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各国的外交机构又忙不迭陆续将使馆机构迁到南京,除少数较有实力的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自建馆舍外,其他多数国家采取在颐和路公馆区一带租用一幢别墅或几处别墅作为使馆办公居住之地,如墨西哥、加拿大、巴基斯坦、多米尼加等国。因此颐和路一带承载了近代诸多的人物与事件,对中国近代史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建筑艺术价值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南京是世界不同流派建筑师竞技的舞台,在《首都计划》中对第一住区的院落尺度、建筑高度等提出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每户人家都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建筑师,留学归来的建筑师们带回当时国外流行的建筑理念,在建筑外形、建筑色彩、建筑材质等方面一展身手,颐和路公馆区的建筑一度成为南京乃至全国建筑设计的潮流。这些建筑不只是设计师的功劳,房屋的主人也充当了重要的设计者,他们的文化习惯和艺术欣赏都融入这许多的建筑之中。目前我们看到颐和路街区保留下来的建筑风格主要有古典主义风格、折中主义风格以及现代主义风格等,建筑风格多样,仿佛一座万国建筑博物馆。

有的建筑外形朴素,小窗深嵌、圆形面窗、角石长短相间,符合西班牙乡村别墅的风格;有的建筑模仿公共建筑的手法,采用古罗马式的拱券,围以粗园的立柱,古朴庄重。这些建筑划入古典主义风格,这类风格也几乎代表着颐和路街区中最主要的建筑。

一些式样混合但依然具有浓郁的风格特征的建筑划入折中主义建筑。折中主义源于美洲大陆,当时的英裔移民模仿欧洲本土建筑,无原则地将各种年代、多种风格拼凑在一起的做法,衍生为吸收多种特点形成的建筑形式的统称。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起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建筑思潮,它大胆创造了符合工业化条件和要求的新建筑。建筑整体方正规矩,没有多余的装饰,强调建筑的比例、墙面与窗子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