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赋并序

陈留阮元瑜,与余有旧,薄命早亡[1]。每感存其遗孤,未尝不怆然伤心。故作斯赋,以叙其妻子悲苦之情,命王粲并作之。

惟生民兮艰危,于孤寡兮常悲[2]。人皆处兮欢乐,我独怨兮无依。抚遗孤兮太息,俛哀伤兮告谁[3]。三辰周兮递照,寒暑运兮代臻[4]。历夏日兮苦长,涉秋夜兮漫漫[5]。微霜陨兮集庭[6],燕雀飞兮我前。去秋兮既冬,改节兮时寒[7]。水凝兮成冰,雪落兮翻翻[8]。伤薄命兮寡独,内惆怅兮自怜。


注释:

[1]陈留:东汉郡名,辖境在今河南东部。旧:老交情。 [2]生民:人民。在:处于,作为。 [3]太息:深长地叹息。俛:同“俯”,低头,屈身。 [4]三辰:日、月、星。周:环绕。递照:更替照耀。代臻:交替到达。 [5]历:经历。涉:经过,这里指熬。 [6]陨:落。庭:院子。 [7]改节:时节更替。 [8]翻翻:上下飘动飞舞的样子。


赏析:

曹丕作为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对其周围的文人都十分看重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就是曹丕最要好的朋友之一。然而,不幸的是,阮瑀在二十岁左右就突然离世,这使曹丕感到十分的悲伤。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阮瑀建安十七年去世,卒时约二十岁。阮瑀的突然离世使王粲、曹丕、曹植等人“怆然伤怀”,于是曹丕写了这篇赋,并命王粲、曹植等人同时写了同题赋。由赋作的序文可知,王粲等人的《寡妇赋》也为同时唱和之作。赋序简要地交代了创作此赋的缘由。以见本篇通过叙述阮瑀遗孀悲苦来表达自己对朋友阮瑀的深切怀念之情。

这篇赋以第一人称寡妇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苦之情:在这动乱艰难的年代,“我”茕茕一身,行影相吊;他人欢乐相聚,而我孤独无依,悲苦之情其谁相知?看着年幼的孩子,孤独无依,“我”的愁苦之情能告诉谁呢?既无依无靠,又没有诉说的对象。“三辰周兮递照,寒暑运兮代臻”,无情的时光在飞速流逝,自然界在千变万化,然而“我”心中的悲苦之情未能发生任何改变,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的减轻,依旧年复一年地忍受如此悲惨的煎熬。赋作通篇以寡妇的口吻,铺陈了她孤独、凄凉的悲惨处境和愁苦之情。格调哀怨悱恻,语言凄切悲凉,读之令人怜悯与同情。作者之所以能如此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如此传神写照,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主要是作者将自己对亡友的哀思倾注到了赋的字里行间。寡妇哀怨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哀愁,或者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诗贵有情,赋亦如此。由于作者情真意切,下笔神生,因此本赋便成为曹丕的代表赋作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文士,生前为曹操仓曹掾属,甚得曹氏父子的赏识与厚爱。这样的名人死后,其妻子尚且如此孤苦无依,至于一般的平民百姓当中的孤儿寡母的悲惨命运,那就可想而知了。而汉末魏晋,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就使无数青壮年男子要告别妻子,远离故乡去征战戍边。有的长年不归,有的死于战争与灾疫。有幸生还者寥寥无几。这种情况即使统治者当中的上层人物也难以幸免。曹操建安十四年写的《存恤从军吏士家室令》一文说:“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因此,曹丕等人的《寡妇赋》虽然是赋咏阮瑀妻子一个人的不幸遭遇,实际上却具有典型性,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这类赋数量虽少,却尤为珍贵,也是此前汉赋所没有涉及的社会题材。

(池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