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赋

美百川之独宗[1],壮沧海之威神。经扶桑而遐逝,跨天涯而托身[2]。惊涛暴骇,腾踊澎湃[3]。铿訇隐邻,涌沸凌迈[4]。于是鼋鼍渐离,泛滥淫游[5]。鸿鸾孔鹄[6],哀呜相求。扬鳞濯翼[7],载沈载浮。仰唼芳芝,俯濑清流[8]。巨鱼横奔,厥势吞舟[9]。尔乃钓大贝,采明珠,搴悬黎,收武夫[10]。窥大麓之潜林,睹摇木之罗生[11]。上蹇产以交错,下来风之泠泠[12]。振绿叶以葳蕤,吐芬葩而扬荣[13]


注释:

[1]宗:归向。 [2]扶桑:古国名。《梁书·扶桑国传》:“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因其方位约与日本相当,后亦用于代称日本。遐:远。托身:栖身。 [3]腾踊:奔腾跳跃,互相冲击。 [4]铿(kēng)訇(hōng):指波涛冲击发出的巨大响声。凌迈:指水势升高,超出寻常。 [5]鼋(yuán):大鳖。鼍(tuó):扬子鳄。渐离:鱼名。泛滥:漂浮。淫游:浮游不定。 [6]鸿、孔:大。鸾:传说中凤凰之类的神鸟。鹄:天鹅。 [7]扬:振。濯:洗。 [8]仰唼(shà):水鸟或鱼类吞食。芝:香草名。濑:吞吐。 [9]厥:其。 [10]搴(qiān):拔取。悬黎:美玉名。武夫:同“碔砆”,似玉的美石。 [11]大麓:大山的山脚。潜林:幽深的树林。罗:排列,分布。 [12]蹇(jiǎn)产:山势屈曲不平的样子。泠泠:清凉。 [13]葳(wēi)蕤(ruí):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葩:草木之花。扬荣:花盛发。


赏析:

东汉以来,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自然山水逐渐进入文人的视野,成为文学作品赋咏的主要审美对象,而江海以其渺远博大和浓厚的文化象征意义成为此后历代文人所歌咏寄托的对象,如雄才大略的曹操就写过《观沧海》。就在歌咏江海诗出现的汉魏时期,江海也同时进入赋家的审美视野,成为汉魏六朝文人所描写的对象。这些赋作驰骋想象,充分发挥了赋体铺张扬厉的优势,凸显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以及海上的奇闻异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审美世界。

曹丕的《沧海赋》是在东汉班彪《览海赋》和王粲《游海赋》的基础上又一篇描写海洋的自然景色和歌颂海洋磅礴气势的优秀赋作。开首四句赞美海洋的雄伟与壮阔气势:百川归一,大海神威。奔腾远去,极尽天涯。这里,作者高瞻远瞩,首先惊叹大海之壮美,描写大海奔流不息、浩渺无垠的壮阔气势。接着表现海洋的自然景色和大海的富有与气象万千。海浪撞击着海面突兀的岩石,汹涌澎湃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振聋发聩的涛声隐隐约约就在不远处,海水浩浩荡荡,铺天盖地,万里无涯。大海中巨龟与鳄鱼被这巨大的浪涛所震惧,四散而逃。海面上巨大的海鸟惊扑着长长的翅膀,惊恐万状,发出阵阵哀鸣,腾空惊逝。那巨大的海鱼随着巨浪忽高忽低,一沉一浮,身上的鳞片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鱼群却趁此良辰美景仰头争食海面上漂浮的芳香芝草。海中的岩石挡不住奔腾的巨大海浪。向四面八方竞相奔逃的巨大海鱼,其势足以把船只吞噬。这里作者重点描写海洋的壮阔与气象万千,描写大海的富有与繁盛。惊涛澎湃,鱼鳖横奔,鸟类飞鸣,载沉载浮,泛滥淫游。或大或小,都在作者的俯瞰之下。视角忽而自上而下,忽而自下而上,忽而远观,忽而近察,抓住了大海的主要特征。最后作者表示要钓大贝,采明珠。举悬黎,收武夫,采集海中的美玉,欣赏大海的美丽风光。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但不畏惧海洋,而且要利用它,探索其秘密。这不正表示了人类对大海由恐惧到利用再到审美的发展演变过程吗?

此赋可能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当时曹操北征乌桓凯旋。当时曹操写有著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诗歌,大概王粲、曹丕等人随军出征,所以王粲写有《游海赋》,而曹丕写了《沧海赋》。从赋中可以看出,作者得意洋洋,有百川独宗气概。赋作虽然很短,但层次分明,先概括总写,后具体铺陈,然后归结。在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方面也很有特色。尤其是赋作连用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地再现了水中鼋鼍,空中孔鹄等动物的嬉戏场面,又以大量的名词连用,凸显了沧海中的珍奇异宝。作品虽然篇幅不长,但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又一幅活灵活现的动感镜头,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池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