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科学”流言榜发布,你中招了吗?

刚刚过去的六月有点充实:我们甜甜蜜蜜地吃了端午节的粽子,骄傲地围观了神舟十二号发射的圆满成功,全国人民积极投入到接种新冠疫苗的队列中……走进七月,在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同时,作为国家的一分子,让我们以一种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来过好每一天!

另外,从本期开始,我们增加了“上榜理由”的板块,从传播学角度对每一条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它们的上榜理由。接下来,就一起看看榜单内容吧。

1.流言标题:生存环境变好了,野生虎才会跑到人类活动区域

流言内容:今年4月23日,在黑龙江省密山市一处废弃民宅内发现有老虎出现,初步判定为成年野生东北虎。近年来,由于野生状态的东北虎数量稀少,这次“猛虎下山”虽然造成了伤人、扑车等一系列险情,但全国人民还是高度关注着这只被命名为“完达山1号”的东北虎。5月18日,“完达山1号”在经检测确认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被放归山林。有些人觉得,野生虎来到人类活动区域,说明野外的老虎数量增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好了。

真相解读:这并不能说明野生虎的野外生存环境变好了。野生虎来到人类活动区域,存在很多种可能。

(1)野生幼虎成年后会离开母虎,寻找并建立自己的领地。

(2)成年虎之间为争夺领地发生打斗,失败的一方被驱逐,需要寻找新的领地。

(3)野生虎领地内的大型食草动物数量过少,无法保证日常捕食需要,野生虎会向领地四周探索新的食物来源。

(4)由于人类活动过于频繁,野生虎放弃原有领地,寻找新的领地。

上榜理由:生存环境变好是好事,符合人们的美好期望,因此这则流言容易被人们相信和传播,但科学有时与我们的期望并不相符,它讲究事实与真相,所以反驳这则流言可以让人们理解什么是科学的理性和质疑精神,有助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

来源:科学辟谣平台

2.流言标题:睡眠中突然抽搐一下,可能有猝死风险

流言内容:您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迷迷糊糊快要睡着的时候,忽然全身剧烈抽搐一下,感觉像是从很高的悬崖上不受控制地往下坠,接着整个人就惊醒了。网上对此解释不一,其中不乏诸如“灵魂出去玩了,抽搐的一下就是灵魂回来了”“大脑发现你陷入深度睡眠太久,以一种‘自救’的方式将你从猝死边缘拉回来”“身体出了大问题,要猝死了”之类令人后怕不已的说法。

真相解读:这并不是“猝死”的信号。这种现象叫做“睡眠惊跳”,亦称“入睡抽动”或“睡眠肌阵挛”。睡眠惊跳不会让生命受到威胁,但会干扰我们的睡眠,影响睡眠质量。出现“睡眠惊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睡眠质量。

(1)学会放松,缓解压力。

(2)适当锻炼,睡前远离电子产品。

(3)多喝温水,少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4)补钙。

(5)睡前泡脚、按摩。

总之,在生活中出现“睡觉时抽搐一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太过担心。

上榜理由:在普通人中这种生理现象比较常见,所以很多人会感同身受,加上流言内容又与生命安全有关,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转发。反驳这则流言有利于纠正人们习以为常的错误观念,消除担忧,有助于公众培养健康的睡眠习惯。

来源:科学辟谣平台

3.流言标题:长期喝牛奶会导致乳腺癌

流言内容:近日,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的报道“喝牛奶可能会导致乳腺癌”。该研究调查了50000多名美国女性,随访了7.9年,出现了1057例乳腺癌病例。因此网络上便有了“不能喝牛奶,会得乳腺癌”的说法。那真相果真就如研究结果所说的那样吗?

真相解读:该研究并不能说明“喝牛奶会导致乳腺癌”。第一,研究中的受访者是平均年龄为57岁的北美中老年女性群体,不能代表亚洲中青年女性的情况。第二,这是一则“相关性”研究,而非“因果性”研究,就像天热吃冰淇淋的人多,中暑的人也多,但并不能表明吃冰淇淋会导致中暑。根据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关于乳腺癌的报告,喝牛奶与癌症的关系尚无一致结论,而且在亚洲人群中的部分研究表明,乳制品摄入与乳腺癌风险降低相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修订专家组梳理了目前为止的多项相关研究证据,认为奶类摄入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无关。目前公认饮酒、红肉过多、全谷杂粮较少、运动不足、肥胖、精神压力等因素与乳腺癌风险相关。因此,每天喝牛奶补钙,不会增加乳腺癌风险,健康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防病要点。

上榜理由:多数普通人都会日常喝牛奶,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喝牛奶也被认为是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这则流言通过对研究论文的片面解读,颠覆了公众的日常认知,带来了认知混乱和心理焦虑,因此需要有更加科学、权威、全面的解读以正视听。

来源:头条辟谣

4.流言标题:根据房间温度随时开关空调,可以节省电量

流言内容:先把空调打开,等房间里凉快后关掉,待热了再开,如此循环往复,可以大大缩短空调制冷的工作时间,节省电量。

真相解读:频繁开关空调反而更费电。最简单的空调也是由压缩机、换向阀、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组成的。在空调制冷过程中,压缩机的作用最关键,它是耗能大户。压缩机启动时,转子部件转速从0开始增加,直至指定速度。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压缩流体做功耗能、摩擦耗能及随机振动耗能外,还有启动耗能,也就是让转子加速的耗能。转子越大,此部分耗能越多。空调反复启动次数过多,总能耗会比空调一直开着的能耗要高,且空调工作时间越长,这种对比越明显。缩小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差距,尽量减少室内与室外的热交换是最有效的省电方法。此外,空调不用时彻底断电、合理利用睡眠模式及使用变频空调,也可以省电。

上榜理由:夏季空调的使用将达到高峰,每到夏季这样的流言就会广泛传播,各种看似有道理实则不科学的说法,让人难以辨别真伪。反驳此流言有利于大家科学合理使用电器,真正做到节约用电。

来源:腾讯较真

5.流言标题:鱼腥草含有马兜铃酸,吃了会损伤肾脏,甚至致癌

流言内容:鱼腥草又叫折耳根,是一种分布很广泛的野菜。不过由于其味道特殊,人们对它的评价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爱它的人对它欲罢不能,嫌弃它的人又恨不得退避三舍。如果光是味道上的喜好就算了,要命的是,还流传着很吓人的说法——鱼腥草含有马兜铃酸,吃了会损伤肾脏,甚至致癌!

真相解读:食用鱼腥草与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之间没有相关性。马兜铃酸肾病是由于摄入过多的马兜铃酸,损伤了肾小管上皮细胞,最终导致细胞坏死,引起器质性病变;马兜铃酸能诱导肿瘤生成,具有致癌作用。但鱼腥草并不属于马兜铃科植物,而是三白草科植物,所含的也不是马兜铃酸,而是马兜铃内酰胺AⅡ,且含量低。目前尚未见马兜铃内酰胺AⅡ会导致肾脏疾病的报道,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种物质会损害肾脏。

上榜理由:鱼腥草味道独特,吃过的人可能都会印象深刻,所以流言影响广泛。这则流言把鱼腥草所含的“马兜铃内酰胺AⅡ”与“马兜铃酸”混为一谈,这在谣言中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因此反驳流言有助于大家分辨真伪,更有利于大家理解此类谣言产生的原因。

来源:科学辟谣平台

6.流言标题:接种新冠疫苗后,不可以使用麻醉剂

流言内容:近日,网传“接种冠状疫苗的人禁止使用任何类型的麻醉剂,因为这会对接种疫苗的人构成极大的生命危害,存在高度风险,有马上致死的可能。因此,接种疫苗的人在接种疫苗后必须等候4周……一网友打疫苗后因牙医治疗时采取局部麻醉而致死……”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

真相解读:这是一则不实消息。这则消息最早来自海外,目前流传的版本为网友翻译搬运的版本。多家权威机构和专家都已就此消息进行了辟谣。美国麻醉医师学会于今年3月14日发表的一篇文章(COVID-19 Has Changed Surgery Forever)中明确表示,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或新冠疫苗会影响麻醉。但是,由于手术会给身体及免疫系统带来临时的压力,因此建议患者完全从新冠肺炎疾病中康复或打完所有疫苗获得完全免疫后,再进行麻醉手术。

上榜理由:针对新冠疫苗的谣言,可能会削弱人们接种疫苗的意愿,而且对于手术麻醉等专业知识,普通公众无从获悉真假,因此反驳此流言不仅具有现实紧迫性,还可以普及科学知识。

来源:头条辟谣

责任编辑:黄维佳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分社副社长

联合发榜:“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科学辟谣平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平台支持:腾讯较真、微博辟谣、头条辟谣、抖音、老爸评测、网易健康

本期评审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名):

许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汪茜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主任医师

陈锐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副教授

秦宗民 中国制冷学会委员高级工程师

黄乘明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