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一热民心暖——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记

食以鲜为贵。一口新鲜,关系市民幸福感,关乎农民“钱袋子”,集中体现着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供应链的水平高下,也一度受制于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而“鲜”不可及。

近两年,着眼于尽快补上城乡冷链物流短板,农业农村部启动并加快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将其作为乡村建设行动重大工程和为农民群众办实事民心工程全力推进。

对这样一项“生产生活两相宜、农民市民两受益”的重大项目,从部省市县到建设主体,上下同欲。从资金支持到政策配套,各方协同,启动以来步步为“赢”,成效初显:一个功能衔接、上下贯通、集约高效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渐具雏形,越来越多的鲜活农产品挂着夜霜、带着朝露从田头冷库被送往远方的餐桌……

冷链遇冷,鲜机尽失

荔枝贵鲜,但极不易保鲜,白居易称其“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从岭南的荔枝到漠北的夏菜,从收获季饱受台风袭扰的慈溪葡萄,再到品质上佳但极易糖化的花牛苹果……与工业品和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不同,鲜活农产品生产集中于优势产区,流通半径大、运距长,但通常不耐储运,采收销售时节可谓“一寸光阴一寸金”,一旦流通不畅,就会失了“鲜”机。

产地冷藏保鲜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最先一公里”,也一度是“最短一块板”——“十三五”期末,我国果蔬产地低温处理率仅为11%,冷链运输率约为35%,相对照的,发达国家这两项比率均普遍在90%以上。本就单薄的产地冷链资源,也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中西部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冷库库容占比不足30%。折算下来,过千亿元产值在流通中被“蒸发”。鲜活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采后未预冷、流通无冷藏,“呼哧带喘、披头散发”进市场,生鲜不鲜,未卖先损,让农民痛心,也令市民糟心。

冷链不强,产业链非断即短!产地冷藏保鲜保证不了,农户不敢多种、不愿种优,种出来种好了通常也不敢奢望“奇货可居”,产后加工和延期上市也就没了保障。

那么,像产地冷藏保鲜这样的利农惠民设施,为何一度发展迟缓、成为短板?事实上,小小田头库,内有大文章:钱从哪里来?建设用地如何配置?一座座田头库怎样串点成线、连线成网?如何避免建成之后“用了几天、闲了整年”?这些问题若不能统筹解决,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短板难补强!

补冷链之短,早有先行者。如甘肃早在2009年就以财政资金10倍撬动社会资金,围绕高原夏菜、果品等建设果蔬保鲜库,构建联农带农体系,实现蔬菜、苹果每公斤分别增值0.2元和0.5元,也让菜农果农切实尝到了冷链甜头。

迎合农民市民诉求,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两年前,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作为农业农村部重大项目工程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面启动,并很快在全国范围掀起“把仓储保鲜设施建到田间地头去”的浪潮。

这是一项支撑国家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的乡村建设重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部规划,到2025年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将重点覆盖生鲜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紧密对接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同时要备齐建强服务、标准、科技、人才和数字支撑,形成“一个网络、五大支撑”,目标是有效解决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短板问题,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有力支撑提高产业水平,促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大力推进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是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必答题,我们有决心有信心补上产业体系、供给体系中的这块短板,把这个兼顾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改善的项目抓实抓好,干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表示。

火热开建,大网初张

大工程自规划始。

作为项目总纲的《“十四五”全国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布局10万个产地仓储保鲜设施、1000个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100个冷链物流基地。这一布局,上承“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总体目标,下衔各省区市地方性规划布局,主攻补短板、减损失、提品质、增效益,旨在尽快补齐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短板。

建设之初,“市场驱动、政府引导”被作为基本原则明确下来,2020年至2022年,中央财政资金累计安排180亿元,直接撬动社会资金400亿元以上。此外,诸如“仓储保鲜贷”等专属金融产品也跟进支持,截至目前累计申贷金额超过110亿元。

2020年6月初,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在湖南启动,从湖南中部的衡阳到湘东北的浏阳,县市需求既迫切又旺盛。但是,热情之中也夹杂着疑虑和顾虑——“设施建设用地难备案,办下来不知道到啥时候去了。”“冷库功率大,用电是个大问题。”“有了冷库,没有懂温控的人咋搞?啥都进库,一个温度肯定行不通。”

这些声音的背后,实质上是对配套政策和支撑体系的高要求。在扎实调研基础上,很快,农业农村部推动各地落实用地用电优惠政策,20多个省区市出台专门文件支持建设。不少地方还将项目建设列入领导干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

在解决好“有没有”问题的基础上,为破解“会不会”问题,农业农村部推动将冷藏保鲜实用技术和运营管理培训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支持范围,组织中国农科院、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8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几十位专家编制培训教材,通过线上教学、现场教学、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建设热情被充分激发。2020年至2021年,湖南在117个县市区的3971个示范合作社建成6240个不同类型冷库,全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能力提升34%,鲜活农产品损腐率下降10.8%。四川省级财政不仅追加投入支持建设,而且还将其纳入PPP项目储备“绿色通道”和银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补贴范围。

花椒大县重庆江津,在中央财政资金扶持政策基础上,整合区级财政资金“叠加补助10%”,而且实行用地联审联办,将备案权下放到乡镇,一套“组合拳”下来,有力刺激了各类主体申报建设项目的积极性,近两年建成冷藏保鲜设施208座,扩容1.88万吨。

设施越是建得火热,越需要管得规范。为确保子弹不脱靶,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管理规范,重点对规划编制、申报审批、建设指导、竣工验收、监督管理等内容进行统一规定,明确各级职责,强化监督评价,确保建设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还指导建立省级项目储备库,开通管理系统,实现项目储备常态化、制度化。

田头锁鲜,心头一暖

“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这一对乡村建设乃至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在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过程中被严格遵循:

——2020年至2021年共支持2.7万个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新增库容1200万吨以上。果树下、菜园间、栅栏旁,每个田头库都能好用、农民爱用。在浙江慈溪,农户五六月鲜存杨梅,6月至10月冷藏葡萄、蜜梨,11月到来年三四月存放西蓝花,全市冷库一张图,农户可以地图找库,一键入库。

——推进中首先考虑实效,补贴资金向中西部主产区倾斜,向亟须巩固产业的脱贫地区倾斜,主要扶持与农户利益联结更紧密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支持121个县整县推进、率先探索构建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如,2020年至2021年累计补贴545个脱贫县共计47.5亿元,占实际总补贴资金比例过半。河南九成脱贫县实现产地冷链物流项目覆盖,南阳市社旗县的鲜菜借此敲开了珠三角市场的大门,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蔬菜产业,正一步步迈向振兴。

好与不好,最终要看农民笑与不笑。去年,在湖北京山的阳光玫瑰葡萄集中上市期,市场价骤跌30%,果农丝毫不慌,就地入库打冷存放,年底上市时溢价50%销售,几乎相当于一颗葡萄卖出了两颗的钱。“原来摘下来,放一天心慌一天,现在是放一天涨一天的钱。”京山果农告别了葡萄的酸,尝到了错峰的甜。

更大的甜头来自产业链上。各地围绕田头冷库建市场、布电商、搞加工,把产业收益更多地留在了田头。“我们不仅可以在48小时内把鲜百合送到千里之外的粤港澳大湾区,还依托冷链保鲜开发出百合羹、百合果等多款百合加工品。”甘肃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如今榆中百合产业产值已近3亿元。

一块短板补强,多个链条提升。“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不仅契合农产品跨地域、反季节的大流通特点,充当了供应链的‘稳定器’,而且增强了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能力,成为产业链的‘抗压仪’。”唐珂表示,项目建设成效,最终要让小农户和农产品消费者来检验。

喜食荔枝的北京白领王萌以往每年五六月买广东茂名荔枝,七八月吃四川合江荔枝,这两年,她惊喜地发现直到9月甚至10月,还能一饱鲜荔枝的口福,“电商下单,两天就到,特别新鲜。”

王萌有所不知:这一口新鲜的背后,有一个个田头库、一座座集配中心和一辆辆冷藏车在保障,有一个更稳定的供应链、更强健的产业链在支撑,有一位从容不迫、底气十足的果农正盘算着来年多种几十亩、卖给更多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飞 李鹏)



原标题:一冷一热民心暖——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