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生态中心海洋保护地管理与生态化建设研究团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团队科研人员为厘清近海环境重金属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过程和累积效应,开展了大量调查和研究。近日,该研究团队在海洋食物链汞生物富集过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研究成果以《氮稳定同位素指示的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连续动物营养级上汞的生物富集特征》为题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危险材料杂志》。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汞在近海食物链连续营养级上的生物富集,揭示其沿食物链的传递过程和累积特征,为后期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管理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海洋环境中的重金属汞是相关研究热点之一。由于海洋生物物种的营养级并不固定,汞在海洋食物链连续营养级上的富集过程也尚不清楚。基于此类科学问题,研究团队以近海典型海洋生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多个连续营养级区间的无脊椎动物(腹足类、头足类和甲壳类)和鱼类的数据信息,并将生物样本的营养级与汞、甲基汞浓度相耦合,详细地分析了它们在食物链连续营养级上的生物积累特征。该研究为汞在食物链上的传递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并为揭示海洋生物的重金属富集特征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该研究成果在自然资源部渤海海峡生态通道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共同支持下完成。相关研究论文作者为海洋一所助理研究员屈佩、副研究员庞敏、研究员张朝晖、研究员王宗灵,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山东检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鹏功、高级工程师马绪丽。
原标题:研究揭示近海食物链汞生物富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