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学习强国”长沙学习平台特别策划“‘青’听文脉长沙”系列音频,与您一起听享长沙的文化魅力!
简介:“小屋灯尚明,前溪冻未结。不知前山中,已是一夜雪。”雪后初霁,杭州东院僧舍。一位年逾六旬,面容清癯,法号承贯的修士放下手中的《净土四经》,将散放在书案上的《元史新编》《书古微》《老子本义》等数十卷书稿一部一部轻轻地整理好。当那双枯瘦的手缓缓抚过案上最后一叠书稿、封面上的《海国图志》几个字时,手指仿佛突然变得年轻灵动起来,熟悉地翻开书稿扉页,几行黑字便飞入眼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没有人知道,这短短的一问一答,是他一生的追问,也是他一生的回答;每一个字,都是他走过的路;每一个字,都是飘落在晚清时代的一场雪,落满眼前的南屏山,也落满湘江、岳麓,和故乡如海的丘冈。
他是少年“神童”,他是经世学者,他是学贯中西的佛学大师,他是晚清孤独的思想者,他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他是湖湘文人留给近代历史的一道伟岸背影,他是前山落下的一场初雪,他的名字叫魏源。
1813年,魏源来到长沙岳麓书院学习。就读岳麓书院时,专注于地形地理的山长袁名曜;才华横溢、宠辱不惊的李克钿这些湖湘学派出类拔萃的人物都与魏源成了学术和思想上的知交。
1820年,湘江上的一叶行舟,载着魏源举家从邵阳金潭经长沙迁居父亲魏邦鲁任职的江苏,并在扬州府定居下来。这一次与故乡的离别,魏源的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思想注定要与清新的海风碰撞、交融,荡涤历史简册上厚厚的尘埃。
道光五年(1825)至道光十九年(1839),魏源先后随贺长龄、陶澍度过了14年之久的幕府生涯。这促使他“留意经济之学”,并为其经世致用思想提供了实践机会。受贺长龄委托,魏源编辑了《皇朝经世文编》,通过此书,倡导以“明习时务”为知识的支撑,一改乾嘉以来学者们群趋考据一途的学风。这套120卷的巨著,以“存乎实用”为原则,切中时弊,处处体现“与时俱变”“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晚清政界和学界引起巨大反响。1830年,陶澍出任两江总督,立即将魏源延为幕宾。陶澍在两江总督任上的每一项政声里,几乎都有魏源的影子;在《筹漕篇》《湖广水利论》等折疏里,无不深藏着魏源的才华与革新的思想。
虎门销烟后,鸦片战争让魏源清楚地看到了清朝落后的军事技术和陈旧的军事思想,还有朝廷战和不定的态度,更是让他明白愚昧、落后与自大才是失败的根源。愤然辞归的他决心著书。他要用开放思想来唤醒沉睡的国家,学习先进科技来强大羸弱落后的国防,让国人看到比海洋还要广阔的世界。
受林则徐所托,魏源着手整理和扩展林则徐交给他的文稿以及图文资料,夜以继日地编写。1842年,在林则徐所辑《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的《海国图志》50卷本横空出世。它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自主编撰的一部最详细的世界史参考书,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和民俗文化,为国人打开了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扇窗。
在清朝被外夷打得茫然无措之际,作为站在时代最前沿的思想精英,魏源冲破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第一次提出了“师夷长技”的对策。
1845年,年已半百的魏源终于考中进士,并于这年秋天,被分发到扬州府东台县任知县。为官期间,魏源一边为政,一边忙于著述。可惜他的政治主张不但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驳斥为“妄议朝廷”“误国大谬”,而且还得罪上司杨以增。1853年,时任高邮知州的魏源剿灭了进犯的太平军,但是杨以增以“迟误公报”为由,将魏源罢官,逼迫他告老还乡。1854年,年届花甲的魏源在兴化县正式遁入空门,法号“菩萨戒弟子魏承贯”。
梁启超说:“晚清的洋务派,就是受魏源‘师夷’思想的影响,加以运用和发挥的。”在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交接的夹缝中,魏源像一束光,穿透了一个时代的穹顶。甲午海战后,魏源曾经规划的经世蓝图终于被后来者所认识,他的著述也在短短几年内被多次刊印。
“不知前山中,已是一夜雪。”魏源是前山落下的一场初雪,早早地铺陈出了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样子。
原标题:魏源:天高人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