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

一、概况

竹贯村位于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南麓,距万安集镇25公里,现有村民约700人。全村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5亩,山林面积3万多亩。竹贯村自然环境优美、村落格局独特、人文典故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方圆1公里内,元、明、清10多处古迹林立,村内沿河两岸的50余座古民居和明清时期古建筑保留较为完整,其中,温氏家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古代造纸作坊以及汉剧、纸灯、背新娘和游龙、游象、游麒麟等民俗文化。

竹贯村属“省级文明村”,于2013年8月评为“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入选为美丽乡村“自力更生”试点村,2014年2月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12月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5年8月评为“国家级生态文化村”。并相继获得“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福建省水保生态村、福建特色旅游景区、闽西最美古村落”等荣誉,2017年初被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列为重点改善提升的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17年11月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二、历史沿革

竹贯村山清水秀,历史悠久.1988年11月,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竹贯村东北800米的崩山头发现3处古文化遗存及相关的文物,经鉴定,属商周至秦汉时期闽越印陶文化遗存.可见,二千多年前竹贯村已有人类活动。

秦汉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生活着百越民族,龙岩境内居住着百越之一的闽越族。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火频仍,饿殍遍野,继“永嘉之乱”之后,大批中原士人南渡入闽,史称“衣冠南渡”。中原移民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古闽越地,开辟了新的生活区域。晋太康三年(282)始,龙岩隶属晋安郡新罗县;唐天宝元年,新罗县改成龙岩县。龙岩自置县后,逐渐成为闽西一个重要的人口聚集地,竹贯人口亦随之增多。元至正元年,温氏先人由江西石城迁于宁化石壁村又辗转来到竹贯定居,此后陈、李、滕、赖、黄、郭、廖、邓等8姓氏相继迁入竹贯,至明末竹贯已经成为龙岩重要的村落。明清时期,竹贯村改称为横坑社,其商贸地位凸显,沿河开辟了长约1200米的长街(即现存的竹贯长街),设置公馆,广开商埠(尤以经营土纸、木材为主),是各路商家北上闽中,南下闽南的重要商旅集散地。

民国年间,竹贯村称竹贯保。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927-1936),长汀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龙岩县直属苏维埃政府管辖。1932年,红四军一部经竹贯村,在此驻军半年,至今村中仍保留许多历史意义的标语口号。解放后成立竹梧乡,竹贯村是乡公所驻地,下辖梅村、梧宅,隶属于龙岩专区。1965年,龙岩专区改为龙岩地区,设万安人民公社,辖竹贯大队。1981年龙岩县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市。1984年,竹贯大队改回竹贯村。1997年3月龙岩(县)撤市设区,成立新罗区,下辖十个乡镇,竹贯村属万安镇管辖。

竹贯村现有总人口693人,153户,总耕地面积1795亩,山林面积3万多亩(其中毛竹林面积7226亩)。村中原有陈、李、滕、赖、黄、郭、廖、温、邓9个不同姓氏,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只存温、邓两姓,其中温姓多余邓姓;通用由连城、龙岩方言演变而成的万安话。

三、历史文化特色

竹贯村600多年来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地处闽西南,人文气息浓厚,现状遗存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根据建筑的屋顶形式,竹贯古村落现有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单坡顶、双坡顶(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四坡顶)、攒尖顶(八角攒尖顶)和平屋顶等五种。竹贯村现存50多座古民居,大部分是明清风格的土木结构的建筑,粉墙黛瓦。庭院式建筑在竹贯村共有30余座,根据空间组合形式,这些民居建筑大致可分为二类:一为合院式,一为门廊式。竹贯曾是通往连城赖源、姑田等乡镇的要道和驿站。原国民党名将蔡延锴曾率部驻留达10各余月,清代澎湖总督也在此留下印记。温氏家庙、节孝牌坊、观音庙、关帝庙、保定桥等均反映出历史变革和社会变迁,是历史文脉的物化载体,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竹贯古建筑群占地8.06万平方米。完整保存着明、清时期的50多座古民居、3座宗祠、4座庵庙、6座桥梁、1道贞节牌坊以及1条3公里的河道。

①悬挂于建筑厅堂内的众多牌匾、联文、捷报及遗留下来的各种生活用品。

②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婚嫁、诞生、贺寿、丧葬等各有独特习俗,背新娘习俗沿袭至今;各种节日风俗极具地方特色,尤其是元宵节连续三日全村出动游龙灯、麒麟灯、狮灯、象灯和各色花灯、船灯等最为知名和热闹。

③保存完好的温氏、邓氏族谱,完整地记述了自明代以来的两姓在竹贯开基六百年的历史。

④独特的花灯剪纸工艺,刀法细腻,图案精美,有近200年历史。纸灯用竹木扎成灯框,然后用各种地产色纸裱糊,图案有吉祥物、花卉、动物等,文字则大多采用历代著名格言、警示等,夜晚烛光从花灯镂空处漏光展示书法、工笔画之美。

⑤造纸工艺多样。竹贯村生产多种宣纸,远销海内外,生产的土纸中,有毛边纸、玉扣纸、草纸、马粪纸、有色纸等数个品种,这种造纸工艺是继蔡伦发明纸张后,对中国造纸技术的又一重大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