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一、村落概况

田螺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西部,隶属于书洋镇上坂行政村,距南靖县城60千米,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岽山半坡上。书芦公路绕境而过,在上观景台有一条栈道可直达村落。田螺坑自然村总人口750人,住户均为黄氏族人,属于客家世系,方言以客家话为主,闽南话在村落中也可通行。田螺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前,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烟叶、茶叶,世代耕作,自产自足。现家家户户从事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开旅馆、搞餐饮、导游带客,摆摊卖茶叶、冷饮、手制香烟、旅游纪念品等。村落东、北、西三面环有大狐岽山和大科岽山山脉,南面为大片梯田。

二、村落风貌

田螺坑土楼群村落东、北、西3面环有大狐岽山和大科岽山山脉,南面为大片梯田。村落由1座方楼(步云楼)、3座圆楼(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和1座椭圆形楼(文昌楼)组成,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布局。虽然由于社会的发展多少改变了乡村的传统面貌,但是田螺坑土楼群的基本格局依然清晰。

村庄整体风貌保存良好,整村统一以夯土瓦房风格为主,土楼通过村道、自然山体、台阶等空间有机的组合,形成良好的空间格局,家家有天井,周边青山水秀,古树丛生,空气宜人,形成的古民居群有较好的文化保护价值。

三、传统建筑

田螺坑土楼群主体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以及椭圆形的文昌楼和其它夯土建筑组成。村落中,五座土楼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居高俯瞰,像一朵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又像是飞碟从天而降;仰视田螺坑土楼群村落,像似西藏的布达拉宫,构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美景。

五座土楼里中间的方形楼叫“步云楼”,也是田螺坑最早的土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681年),楼门坐东吵西南,楼基础材料用片石垒砌,楼内为砖木结构。楼外径28米,内径11.4米,楼高3层11.4米,逐层墙厚:一层1.2米,二层1米,三层0.9米,每层有22个房间,共66间,占地面积1393平方米。楼内设有四部楼梯,分别设在四个角落,楼顶层有4个射击口。偌大一座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底层除了四角的房间开一个窗,其余的都不开窗。坚固的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进入大门就能发现楼内前低后高,建造者因地制宜,顺着地势高低将厅堂修建成阶梯状,从门厅到后厅共有三级台阶。拾级而上,既让人充分体会“步步高升”的快感,又寄托了“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这幢楼内没有水井,因为地势太高,水井设在楼外,并且在井周围砌了一条水沟,供排水用。该楼于1936年8月被土匪烧毁,1953年按原型修建,现楼内住15户70人。

右上方的圆形楼叫“和昌楼”,取意“和气昌盛”。据黄氏族人、退休教师黄庭芳先生考证,该楼最早应建于元末明初(1354年—1368年间),为方形楼。1936年8月与步云楼同时被土匪烧毁,1953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时改为圆楼。楼门坐东北朝西南,楼基础材料用片石垒砌,楼内砖木结构,内院用鹅卵石铺地。楼直径33米,高3层11.6米,逐层墙厚:一层1.2米,二层1米,三层0.9米,每层有22个房间,共66间,占地面积1268平方米。楼内设两个楼道,4个射击口,一个大门出入,有一口水井。与步云楼不同的是底层不开窗。现楼内住11户54人。

左上方的圆形楼叫“振昌楼”,取意“奋发昌盛”,始建于1930年。楼门坐东北朝西南,这座楼有个特点就是中厅与大门厅不对称,与大门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偏于左侧。据说这是采纳“富不露白”的风水观念。楼基础材料用片石垒砌,楼内砖木结构,内院以鹅卵石铺地。楼直径33米,高3层11.4米,逐层墙厚:一层1.2米,二层1米,三层0.9米,每层有26个房间,共78间,占地面积976平方米。楼内设有两个梯道,一个大门出入。同步云楼一样的原因,院内找不到水井,水井设在楼外。现楼内居住11户52人。

右下方的圆形楼叫“瑞云楼”,始建于1936年。瑞云寓指牡丹,有吉祥富贵之意。此楼坐落在五座楼的内隅,有藏风聚气之功,体现了含蓄吉顺的朴素观念。楼内坐东北朝西南,楼基础材料用片石垒砌,楼内砖木结构,内院用鹅卵石铺地。楼直径28米,高3层11.2米,逐层墙厚:一层1.2米,二层1米,三层0.9米,每层有26个房间,共78间,占地面积1268平方米。楼内设两个楼道,4个射击口,一个大门出入,有一口水井。与步云楼不同的是底层不开窗。现楼内住17户69人。

右下方的叫“文昌楼”,取意“文运昌盛”,是南靖土楼王国中唯一一座椭圆形民居。它始建于1966年,因建楼受地形限制,因地制宜建成椭圆形。楼内坐东北朝西南,楼基础材料用片石垒砌,楼内砖木结构,内院则用乱毛石铺地。楼外径45.7米,宽34.5米,内径长28.3米,宽17.1米,高3层11.8米,逐层墙厚:一层1.2米,二层1米,三层0.9米,每层有32个房间,共96间,占地面积1288平方米。楼内设两个楼道,4个射击口,3个瞭望台,一个大门出入。现楼内住22户105人。

江厦堂,田螺坑黄氏家庙,位于田螺坑土楼群左下方约300米处,创建于洪武初年。1962年困难时期,宗祠频临倒塌之危,有幸得到旅居新加坡宗亲黄定标先生热心捐资进行修缮。2004年黄氏族人筹建近百万元进行重修。

四、传统文化

1.每年的正月十五、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九月节、除夕,各家各户都要到江厦堂祭拜。2008年申遗成功,黄氏族人杀猪宰羊到江夏堂祭拜祖先,场面蔚为壮观。

2.提线木偶剧团。田螺坑有一个提线木偶剧团,团员八、九人,均为当地村民,常年在书洋、梅林二镇村社各角落演出。

3.客家山歌传承人黄庭芳、王金才、黄金周。田螺坑村落中,很多人都会唱客家山歌,农闲时节,村民们拉二胡、弹月琴、唱山歌自娱自乐,为静寂的山村增添几许生趣。

4.传统手工业做谷笪。田螺坑周围的山野盛产毛竹,为做谷笪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听村里的老人说,从他们懂事起就看见爷爷奶奶,父母兄长在做谷笪了。谷笪即晒五谷的竹席子。相传以前请了一个广东师傅来教这手工艺,全村人都学会了,全村男女老少,只要手脚健全的,几乎无人不精。农闲季节,家家户户都有人到外乡做谷笪。在集体化年代,田螺坑人被请到各生产队做谷笪、修补旧谷笪。农村分田单干之后,每个农户都需要谷笪,田螺坑人的这个手工艺又红火了好一阵,他们大多在土楼天井或二楼廊道上做谷笪,有的是定做,有的尚未做好就有人来预订了,他们做好的一张张谷笪根本就不愁销路。在书洋、梅林是公认的品牌,周围的平和县、永定县,甚至广东大埔县也时常有人来大批量购买。近年来,随着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田螺坑的各种情况都起了极大的变化,做谷笪的手工艺逐渐荒废了,现在人们都忙着搞餐饮、搞旅游、住宿,几乎没有人在做谷笪了。现在四五十岁以上的男女还有很多人还会做谷笪,估计不用五十年,做谷笪这种传统手工艺将在田螺坑失传。

五、村落活力

村落内现仍有较多村民居住,近年由于旅游产业的结合发展,利用民俗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型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田螺坑土楼的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提高了田螺坑村落知名度,每年到村中旅游的游客也日渐增加,原来由于人口流向城市的村落渐渐的人口回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反向创业。由于政府的扶持,村内的土楼得到了维护修缮,土楼内仍保留村民的居住环境,并且部分与商业结合,不仅产业特色突出,而且仍然维持了原住民的生活使用。村庄环境整治效果良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健全。

六、文明建设

走进田螺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内整洁干净,村民和谐友善,全村基本上都是黄百三郎后裔,耕种不忘礼义。

南欧村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这里的村民勤劳朴实,依山傍水,精耕劳作,丰衣足食。村民们传承着客家风俗,每年春夏秋冬季节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感恩上苍,祭拜神灵,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