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旌德县白地镇江村,地处皖南山区,黄山东麓。这里,群山环抱,碧浪如海,山水清丽,环境幽雅。江村历史记忆长达1400年,人才辈出,代代相传,文化积淀深厚,遗产骄人。古风徐徐扑面,牵引着人们遨游历史,民风真善淳朴,撩开了世人宽阔胸襟。个性凸显,特色鲜明的人文创造,深深地刻画出江村人的生存理念和进取精神。通过江村,人们可以了解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知晓华夏民族的不朽文明。江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整的村落形态使之在2005年9月摘取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桂冠,较多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登上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宝座。

一、江村历史文化名村的地理位置

江村位于旌德县西部,205国道由村西擦肩而过,距县城33公里,至黄山风景区37公里。江村坐东北,朝西南,为群山环抱。村之东北有一座山峰名曰“金鳌”,海拔362米,为黄山山脉的延伸之一,是江村人的“靠背椅”,亦是黄山72峰之一,村西,有两座山峰对峙,左为狮山,右为象山,被其称为“狮象把门”,又恰似太师椅的扶手,所以,江村村庄的形势被视为“太狮椅形”,稳重端庄,大气豪放。村内有两条小溪,穿村而过的一条叫着“玉龙溪”,绕村南而西环的一条叫着“凤溪”,两溪会合于村庄西南隅潺潺西去,两溪之间,有一方十几亩大小的人工水塘,名曰“聚秀湖”,形成江村“龙凤呈祥”的水文格局。江村人认为“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正是这种自然环境心态的需求,江村人以其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地改造着自然环境中的不足,弥补着“风水观念”指导下的缺环。于是乎,狮山脚下有了神秘的庙宇;象山鼻上耸起了如笔的浮屠。跨溪建桥,溪岸植村,以满足江村人“柳暗花明十里烟村归锁钥,诗情画意一支彩笔对湖山”的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得江村人一代又一代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并以其勤劳的双手把江村装得分外妖娆。时至今日,一个拥有30公顷土地,2240多人的江村,仍在沿着历史的轨迹,遵循着祖先的教诲,承继着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执着地营建江村富有新时代意义的文明大厦,让世人青睐,让世人流连。

二、江村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沿革

江村始建于公元600—630年间的隋末唐初,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济阳金鳌江氏宗谱》载;“江氏始居,起自济阳,又自济阳而临淄,自临淄而河南考城,自考城而汝宁江家宅,自江家宅而处州,而山阴,而宣城,而金鳌里,而歙州,而婺源,而浮梁,而贵溪等处,其居族迁移之不一也。”旌德江村始迁祖是江氏第20代孙,名叫江韶。他“器宇不凡,识量超迈,饱读诗书,习性好静,因宣城市居嚣杂,乃遍游皖南名山”。当他游至现在江村之地时,只见,“旌西金鳌山,峰峦回合,山水清明,环绕双溪,别成一境,有蓬勃不可遏之气,遂卜居焉,名其地曰江村”。

如同传统徽州诸姓家族一样,自始迁祖江韶之后。金鳌江氏祖祖辈辈恪守祖训,千百年来,视江村为“风水宝地”,生于斯,爱于斯,一代接一代,繁衍不断,勤奋耕耘,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业绩辉煌,成为显赫时人的名门望族。明代《一统志》就有“黄崖山下,江氏世居之”的记载,足见江村声名远扬,为世人所注目的大家风范。从《金鳌江氏宗谱·江村图》中可以看出,江村鼎盛时期,“村中8座祠堂星罗棋布,9所书屋错落有致,18座牌坊接踵相连”,府第民宅鳞次栉比,村貌赫然,街市繁华,昭昭然气势夺冠,以至于让时任旌德知县的卢洪春不得不刮目相看,亲题“旌阳第一家”匾额敬赠。在金鳌江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江村经济活跃,村民安康,到了清代咸丰初年(1851年),江村有人口8万之多,占旌德县总人口37万的十分之二,时称“小杭州”。江村的昔日辉煌,传至今日,元气仍旧,格局依然。满载着历史信息的古街巷、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宅、古水圳、古水井,还有那斑斑剥剥的石板路,苍古虬曲的古村,洁净碧翠的聚秀湖,无不在向世人叙述着它们的故事和它们曾有过的向往。

三、江村历史上的文化教育

以人为本,重教育才,这是徽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翻开徽州每一家族的谱牒,无一例外地都把教诲摆在绝对重要的位置上。以儒家学说为正统,以程、朱理学为训条是每一个家族子弟须从教的准则,江村自然不会例外。江氏家族,追至远祖亦为帝王之后,延至71世,有一位人称“江巨孝”的江革出现了。江革一生事母至孝,曾举为孝廉,并在朝廷任官。他教子有方,三个儿子均以致仕孝敬朝廷。由于江革的巨孝和地位显赫,赢得了族人的敬重,从而被后代《济阳江氏宗谱》尊为一世祖。江革以后,传16世,又有了南朝文学家江淹,他时任宣城太守四年。就这样原本世居中原的江氏与皖南山区产生渊源,至20世江韶定居旌德金鳌山麓的江村,从而奠定了金鳌江氏家族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江氏不仅是帝王之后,而且是诗书世家。据《金鳌江氏宗谱》载:江村“重读书,勤课诵,多延名师以训子弟。”矗立村中的9座书屋就是江村重视教育的有力注脚。“毓秀钟灵祥开百代人文”。早在500多年前的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就出现了江汉、江文敏父子进士;到了清代,又有叔侄翰林;民国初年再出现兄弟博士。据史料统计,金鳌江氏跻身仕宦的文职官员达80余人,武职官员31人;明清期有进士18人,明经30人,举人48人,民国初的10年内,又出博士4人,学仕14人,诚可谓洋洋乎名流辈出。一个小小的山村竟然涌现出百十人名垂后世的济世之才,如果没有优秀的教育传统,如果没有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是不可想象的。物因人而始重,江村浓郁学风吹遍九州,名扬国际,其文化成果为世人所推崇。现存溥公祠的《济阳江氏金鳌派宗谱》金套22册,在20世纪的20年代,与清代皇家爱新觉罗族谱、山东曲阜孔氏宗谱同被举荐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谱牒展览,被史学界称为中国三大宗谱之一。这种荣言是令人羡慕、让人骄傲的。在徽文化中也是绝佳精曲之一,教育的结晶必然给江村造就丰满康健的英姿形象。

四、江村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

江村从形成到发展,历经千百年,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创造出丰硕的文化成果。尽管历史上的辉煌业绩在苍桑风雨的环境中有了褪色,有些成果如今只能从史料中方能找到。然而,这是历史的真实,勿需过多的责难与计较。人类社会进展有着自身的规律,以今人的意念强加给历史是不科学的,也是毫无意义的。江村人都知道,祖先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留给了人生哲理与精神追求的生存理念。“达则廉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江村人始终以平和的心态处世与人,以家庭利益为重,凝聚族人共建家园。可以说,江村现存文化遗产是每一位江氏族人辛勤劳动的结果,因而他们倍加看重,倍加珍惜。江村现保存完整的村落环境、空间形态、空间格局以及真实、客观的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宅、古桥梁、古水圳、古水井、古街巷等等,都能让人感悟出江村人的淳朴善良与聪慧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