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明月湾村

“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明月湾,位于苏州太湖西山岛南端,南濒太湖,背倚青山,地形宛如一钩明月,故称明月湾。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属石公行政村大明湾自然村。因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携美女西施在此共赏明月而得名明月湾,简称明湾,以湖光山色风景优美、文化遗存丰富多彩而著称。街道东至明月寺,西至石牌山山脚,北至金家坞,南至古码头,街道总长3000米、宽1.5至2.5米,街面主要以花岗岩条石铺设,下为沟渠,有“明湾石板街,雨后穿绣鞋”的民谚。

唐代,明月湾已闻名遐迩,大诗人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刘长卿等,都曾到此,留下了赞美明月湾的诗作,其中最有名的诗句,就是唐代大诗人皮日休写的“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入口处匾额为“最幽处”)。南宋金兵南侵,大批高官贵族到西山隐居,到明月湾定居的,有以写诗反对宋徽宗大办花石纲而闻名的谏官邓肃、抗金名将四川宣抚使吴璘的儿子吴挻等。明清两代,大批明月湾人加入了号称“钻天洞庭”的洞庭商帮,靠外出经商发家致富。清乾隆、嘉庆年间(距今约250年),明月湾达到了鼎盛,修建了大批精美的宅第,以及祠堂、石板街、河埠、码头等公用建筑。这些宅第和祠堂,有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建筑极富地方特色。

明月湾现存古村面积约9公顷,有常住居民一百余户、近四百人,多为靠种植花果、碧螺春茶和兼太湖捕捞为生的农民,姓氏以邓、秦、黄、吴为多,多为南宋退隐贵族繁衍的后裔。明月湾依山傍湖,三面群山环绕,终年葱绿苍翠,深藏不露,深得桃花源意境。村内设南北两条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两街之间有多条横巷,纵横交叉,井然有序,俗称棋盘街。街道两旁多明清建筑,高低错落,斑驳苍古。房前屋后,栽植四季花果,清代诗人沈德潜称之谓“人烟鸡犬在花林中”,清代诗人凌如焕称之谓“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村内保存有明清建筑20余处,面积约20000平方米,其中瞻瑞堂、裕耕堂、黄氏宗祠、明月寺4处古民居为市级文保单位,瞻乐堂、秦氏祠堂、礼和堂、礼耕堂、凝德堂、汉三房、仁德堂、姜宅、古码头9处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明月湾的历史遗存丰富多采。弯弯地伸入太湖的古码头,曾是村民走向外部世界的主要通道;高高的古樟树,如伞似盖,已逾千年历史,是古村的标志;明月寺是农村乡土信仰的实物例证;多处宗祠建筑,是古村多家姓氏和睦相处、世代传承的文化载体;敦伦堂、礼和堂、瞻瑞堂、裕耕堂、汉三房等多处明清宅第,是村民居住、生活的真实记录。正是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组成了一幕幕水乡山村田园生活的生动场景。

2000年西山镇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开始对明月湾古村进行有计划的保护,并于2003年起对古村实施保护整治工程。2005年6月,明月湾被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苏州市首批控制保护古村落之一。在各级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拆除了多幢明显不符合古村风貌的现代建筑,恢复了村口别具特色的生态丛林,又对多处古建筑进行了整修,于2006年5月1日对外开放。2006年12月,明月湾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6月,明月湾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1月,明月湾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明月湾古村现有农家乐餐饮(太湖野生水产、山村野味、农家自产果蔬)、农家乐住宿(标准房、湖景房、古民居)、农家生产生活参与体验(茶叶采摘炒制,枇杷、杨梅、葡萄、桃子、板栗、银杏、桔子等果品采摘等)、渔家生产生活参与体验(钓鱼、捕鱼、水产品加工等)、宗教文化参与活动(祈福、庙会等)、廉政文化教育(廉吏暴式昭纪念馆)、民俗活动参与(婚庆、祭祀等)等特色旅游项目。

景点介绍:

土地庙(清风亭)——原庙内供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神像。土地是中国民间诸神中最小的等级,其职责为在暗中考察村民的日常行为及邪正善恶,相当于现在村里的治保主任。原庙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中,2005年重建。

旗杆——在旧时,明月湾对外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为了能使夜晚航行的船能安全回村,避免在太湖中迷失方向,自南宋开始,明月湾村民就在村口竖起了高高的旗杆,上面挂上大红的灯笼,夜间点亮里面的油灯,为过往的船只指引方向(相当于现在的灯塔)。原旗杆于1939年被日军砍断,现在的旗杆是2005年重立的。

千年古樟——明月湾的重要标志,见证了古村的千年历史。相传为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到明月湾访友时所植,树龄约1200多年,主干直径2米,树冠高25米,1984年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一级古树名木。古樟曾经历了多次磨难,一侧主干因火烧、雷劈早成枯木,只靠后来发出的新枝维持生命,显得苍劲有力,俗称为“爷爷背孙子”,妙趣天成。树身向东侧的古村方向倾斜,似乎在作揖感谢村民千年以来对它的精心呵护。古樟枝叶茂盛,覆荫近一亩,是船家休息、村人纳凉的好地方。1939年,日军到西山到处砍树,西山恶霸秦磐石带人来到明月湾,要锯古樟树,村民们只得凑钱免灾,有的老人还跪地求情,秦磐石才勉强下令停止锯树,留下的锯痕至今仍在。

1942年,歹徒杨河根、黄纪根等窜到明月湾作案,要砍伐这棵千年古樟。村民们奋起反抗,有人守树,有人告状,有人苦求歹徒手下留情。在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村人吴震九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出钱保护古樟。歹徒要钱是真,砍树是假,古樟只是歹徒用来敲诈钱财的筹码。歹徒提出要一千块大洋。吴震九与歹徒面对面交涉,好说歹说,最后降为450块大洋,当场交给歹徒200块大洋,其余250大洋以后再说,写下了一张凭据,使古樟避免了一次灾难。事后不久,歹徒们又来明月湾要钱,村民们群起反对,歹徒见一时难以得逞,就勾结太湖强盗,趁人不备,把明月湾的儿童黄林法绑架到了浙江,36天后村民们才凑齐了120石大米,从强盗手中赎回了孩子。字据中的段先生,就是吴震九与歹徒交涉时用的假姓。吴震九家住明湾村瞻瑞堂,解放后在上海市钢锉一厂任财务会计,1962年退休,86岁时谢世。被绑架的儿童黄林法至今健在,仍生活在明月湾。

传说,古樟还遭受过一次意外的打击。明湾有一姓蒋的船主常开船去湖州。一次,浜嘴上来了一位白发老翁,声称要去湖州,但却对船主说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船钱是否免了。蒋船主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他见老翁颤颤巍巍的,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不但没有收他的钱,还搀扶着让他坐在前梁上。船至目的地后,老翁临走时对船主说:“你今后修船,我坐过的船板不要换。”船主好生奇怪,但还是按老翁的话做了。更为奇怪的事,从此,船主每次开船都是顺风顺帆。有时,风向明明是逆向,船出太湖,也变成了顺风了。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船修了一次又一次。那老翁坐过的船板实在不能再坐了。有一次,船上岸在那香樟树下重修过后,那船块板被换在了古樟树下,谁知,半夜里突然船板燃烧了起来,火苗也将那香樟树的皮烧焦了……

明月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民国年间重建。相传在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曾在桥上共赏明月,故石桥得名为明月桥;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历代名人,也于此进入古村。

寨门——俗称更楼,是古村安全防卫设施。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年间,在防御倭寇侵扰时曾发挥重要作用。平时是打更人守夜的更楼,兼有报时作用。原建筑已毁, 2005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斥资于原址重建。

石板街——修筑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街巷纵横交叉,总长达1500米,路面用5000余块花岗岩条石铺成,俗称为棋盘街,是明月湾古村特色之一。街道下面是排水沟,每遇大雨,雨水和山洪从沟渠中迅速排出,路面清洁如故,有“明湾街,雨后穿绣鞋”之说。2005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整治。

黄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坐北朝南,占地930平方米。其门厅、享堂等主要建筑均为原构。2004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斥资整修,重建照壁、客厅等。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明月湾黄氏祖籍福建邵武,南宋明经博士、著作左郎黄明善为迁山始祖,其八世孙、太学生黄铳山于明初由本镇秉常里迁居明月湾,子孙繁衍,今为明月湾大族之一。现辟为明月湾古村村史展览馆。

敦伦堂——姚家老屋。明代普通农户住宅。坐北朝南,占地190平方米。前后两进,第二进为楼房,楼上作卧室用。布局紧凑,富实用价值。原建筑严重残破,局部已改建。2006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斥资修复。

凝德堂——秦家老宅。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主要包括门厅、大厅、厨房、庭院等,占地460平方米。保留原构厅堂及匾额,家具陈设依旧。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礼耕堂——吴家老宅。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主要包括门厅、大厅、内楼,占地350平方米。砖雕门楼题字为清乾隆年间的状元西山人秦大成书。大厅墙壁上的“大跃进”墙头诗画,系原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艾煊在下放到明月湾期间所作。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礼和堂——吴家老宅。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坐北朝南,占地450平方米。建筑均高两层,分成东西两路,西路为主轴,依次设大厅和内厅,东路为门厅和书斋。大厅额署“礼和堂”,2005年重建。书斋为花篮厅结构,制作精良,额署“南寿轩”。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同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斥资整修。

瞻瑞堂——吴家老宅。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坐北朝南,占地1083平方米。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为主轴,前后二进均为楼房,依次为大厅和内楼;东路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小楼面阔仅两间;西路为书斋。建筑空间分割合理,附房功能齐备,为明月湾典型清代住宅。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2009年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裕耕堂——今为邓家住宅。建于清嘉庆年四年(1799),原为吴家瞻瑞堂一部分,民国年间由邓家买下,并改今名。座北朝南,占地744平方米,由东西并列的两个院落组成,各自有门厅、楼厅、庭园、书房及附房,两部可通过备弄一侧的墙门连通。是明月湾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2009年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汉三房——秦家老宅。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952平方米,现存三进建筑门厅、大厅、内楼均为楼屋,并设有砖雕门楼。内楼面阔五间,装饰精美,气度恢宏;楼梯置放于入口右侧的落地长窗之后,与一般习惯置于屏门之后有所不同。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邓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原建筑大部分毁于上世纪70年代,仅存照壁、门楼及厅堂遗址。2005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于原址重建,基本恢复原状。坐南朝北,占地950平方米,依次为门厅、享堂和寝堂。建筑宏敞高大,门前沿河石栏雕刻精美。明月湾邓氏祖籍河南南阳,南宋左正言邓肃为迁山始祖,其六世孙邓迁,于南宋末年由本镇绮里迁居明月湾,子孙繁衍,今为明月湾大族之一。清两广总督邓廷桢为邓迁之后,于嘉庆八年(1803)返乡寻根问祖、拜谒祠墓。现辟为廉吏暴式昭纪念馆,为廉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古码头——该码头原系明月湾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水上通道。白居易等历代名人由此泊舟登岸;明月湾人商贸湘楚,也于此挥手告别。码头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因“湾中旧堤及两岸塘埠且就倾圮”,村民集资重建。码头全长58米,宽4.6米,用256块花岗岩条石铺成,颇具气势,依稀可见当年舟楫往来盛况。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同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整治。明月湾古码头建成至今已三百余年,仍在发挥作用,鱼虾买卖,晾网补网,装货卸货,每天忙忙碌碌。从码头上面的石缝中钻出的两棵小树,也已长得有合抱粗,成了系船带缆和晾补渔网的天然工具。

明月湾码头斜向伸入湖中,不仅方便了进出明月湾港的船只,还能挡住太湖风浪对港内停泊船只的冲击。为什么会这样造呢?据说在修建码头时,明月湾人请了风水先生看了风水,再根据风水先生的指点才这样造的。原来,明月湾三面环山,沿湖的一面也是古树参天,在太湖中远望不易发现,码头斜向深入太湖,使远来的船只更容易把航向对准明月湾。更重要的是,当时明月湾有很多人在浙江湖州经商致富,湖州方向是明月湾的财神所在。而从湖州入太湖的大钱港港口,正好对准明月湾,为了使从湖州来的这一路富水到了明月湾不轻易外泻,码头必需斜着造,才能汇集富水,聚财纳福。

明月湾村口沿湖的那块地原为各族共有,称为众家地,长满了参天大树,使得在太湖中行船很难望见明月湾的房子,这给夜晚归航的船只带来了不便。为此,明月湾人在众家地立了一对一米多高的旗杆石,立起十多米高的旗杆,杆顶用滑轮和绳子升降灯笼,每天晚上由更夫点好灯笼升上旗杆,作为明月湾归航船只的航标。到了清朝末年,高耸的旗杆却引来了不少太湖强盗,百姓苦不堪言,为此,明月湾人商定了一个报警办法,凡发现有强盗船要靠近明月湾,就降下灯笼,村民就有时间一起准备应付。

明月禅院——俗称明月寺。相传明正德年间从明月湾西侧的庙山嘴搬迁而来。清初称明月庵,民国时曾维修并增建楼房,改今名。内设弥勒、观音、城隍、关帝、猛将、蚕花等神殿。神像系当地村民崇敬偶像,佛教、道教等宗教观念被淡化,为原始乡土信仰文化的例证。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现存主要殿堂均为原构。庙宇依山面湖,景色秀丽,楼上为望湖赏月佳处。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同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斥资整修。寺内保存有多方清代和民国年间的碑刻,多为重修和募捐纪事碑。其中有两块特别珍贵,是明月湾先民保护生态环境、创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见证。立于清乾隆六年(1741)的“奉各宁永禁采石碑”,记载的是因明月湾一带有人开山采石,影响地方风水和居民生活,村人吴允斌等联名上书州县,经各级官员批示办理,得以奉令在明月湾永禁采石。立于清嘉庆元年(1796)的“明月湾湖滨众家地树木归公公议”,记载的是为保护众家地的树木,经明月湾金、邓、秦、黄、吴五族公议,决定将众家地的树木收归明月湾地方公有,不得私自砍伐。

画眉泉——亦称画眉池,位于石排山山腰。黄石堆砌,山泉渗入,积水成池,泉水清澈如镜,常年不枯。传说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在此赏月,西施把池面作镜画眉梳妆,画眉泉由此得名。泉旁原有石凳石桌,传说是西施的梳妆台,惜已无存。天晴时由此向南远眺,隔湖隐约可见西施的越国故土,令人浮想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