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

冷泉古村古为冷泉关,地处晋中盆地南端,雀鼠谷北口。古村面朝吕梁山脉,背靠太行山余脉——太岳山,西邻汾河,地势险要,村落就位于东部的一个山脊之上,高差达10余米,其东西两侧有堡门、堡墙,南北为沟壑。冷泉古村扼三晋南北交通之要冲,处三晋咽喉之重地,不仅是秦晋通商必经之路,而且是兵家军事要塞,素有三晋雄关,河东重镇之称。又因其位于清明节起源地绵山脚下,有著名的灵石八景之一的“冷泉烟雨”,故历代文人墨客游览于此,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李商隐、王士祯等均在此留下诗词歌赋,使冷泉古寨名扬天下。

一、历史沿革

冷泉关始于秦代,古称阳凉关。汉高祖时设立冷泉关,作为防御的重要关口。隋唐时期,因国家强盛,冷泉关的防御性降低,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开始成为驿站,后逐渐扩展成为冷泉镇,随着商贸、交通的大力发展,成为了三晋名镇。明朝时,冷泉关的军事地位逐渐弱化,经济也随之衰退。鉴于其较好的防御性,附近的村民将冷泉关改造为居住的村落。

二、空间格局

《灵石县志》记载:“冷泉为灵石之门户,两山夹水,古意萧森”。冷泉古村西低东高,由寨门进入古村后,形成一条斜坡状主街道,向东延伸至后山堡门。主街呈现斜坡状,村落整体布局由西向东呈阶梯状,主街宽度随坡度变化,形似蝎子,被村民称为“蝎子村”。古村空间结构为“一街六巷”,其主街长约210m,宽约4m,主街道两旁,有临街商铺、学堂、牌坊、戏台等建筑。六巷分为北三巷与南三巷,各辅巷与主街形成“丁”字路口,构成了村落完整的交通体系。村落主街上最重要节点是与堡门相对的戏台,戏台是古村的中心,戏台前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日常生活与参加活动的重要场所。

三、传统建筑

冷泉古村以明清时期建筑为主,形式多样,主要有民居院落、祠堂、戏台、绣楼、庙宇等,除此之外还有堡门、堡墙等防御性质的建筑遗迹。其中保存较好、价值较高的有堡门、门映长庚院。

门映长庚院:位于村落南部,为并列的两座主次院落,院落入口位于次院落轴线的一侧。次院落较为狭长,主院落入口为随墙式木门,门额有“苟完矣”字样。门旁为照壁,高约三米,砖制仿木结构。主院落的正房为窑洞,有前廊,厢房亦为窑洞。倒座为一明两暗式砖木坡顶建筑。

堡门:由巨岩砌筑,弧形门洞,二层以上是砖瓦房屋。寨门有石刻“平安”二字。门垛两侧有清乾隆四年重修古街道和清同治二年的安民告示石碑,门楼顶部立有明嘉靖二十二年修建古寨碑记,正面有瞭望窗口。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冷泉古村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有传统的民俗节日如寒食节、长辰日、曝衣节等;有传统手工艺如面塑和剪纸等;也有传统舞蹈表演如高跷、背棍、龙鼓舞等;还有名人诗词文化如王维、李商隐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如充军三千里,冻死冷泉关、好汉牌楼等。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高跷和剪纸。

高跷:俗称“拐子”,每年正月十六表演,高跷有文武之分。文高跷用弦乐伴奏,舞者化装为戏剧人物,边走边舞;武高跷用打击乐伴奏,以表演特技为主,一般会专门设置场地,进行杂技表演。除此外,还有抬二节、抬三节、组合抬等高难抬法,把惊险的表演与优美的造型艺术融合为一体。

剪纸:冷泉村剪纸的习俗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二月二时,妇女剪龙,家家门上贴龙,祈求龙王降雨。婚嫁时多为“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剪纸等吉语嘉言;用于儿童的多虎型、狮型、鱼型剪纸,皆喻活泼可爱,虎虎有生的意义;若是寿公寿婆穿着的服装,多剪“团寿”、“长寿”等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