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

苏庄村位于高平市河西镇牛山脚下,环境优美,选址讲究。清嘉庆二十年《三教堂碑记》载:“其地遊山西峙,拱屏障以增妍;丹水东环,漾文澜而兢秀。藏风聚气,诚一邑之胜境也”。

苏庄村以贾杨两大家族为主。相传很久之前,苏姓一族建立苏庄,后苏庄分成南北二庄,以北苏庄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南苏庄不知何故没落,而北苏庄则因贾、杨家的兴盛发展,逐渐繁荣,形成今日的北苏庄村。从清朝初期开始,苏庄村即称北苏庄村。

贾氏为北苏庄村第一大姓,其始祖景通公于明嘉庆年间迁入北苏庄,生有四子。现存的贾氏宗谱世系图记载,贾氏有景通公、景通公从兄(即堂兄)贾得威、从侄孙贾汝竟、从弟汝安四支世系。贾氏以商贾起家,勤俭持家,此后子孙繁衍,到第十代时,已经人丁兴旺,家道殷实。据清雍正五年贾氏“追远堂碑记”载:“高邑自明初兵燹后,载版者半洪洞,苏庄村贾氏亦迁籍也。十世而枝繁叶茂,且代有桥起俊”。贾氏很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和培养,鼓励后人要勤于农耕、认真读书。清康熙二十三年,贾氏五世孙贾松年中武举人,由此步入仕途。此后,贾氏后人多饱读诗书,亦有多人考取功名,如邑庠生、乡饮介宾、奉直大夫等人,家族日益显赫,于清康雍乾年间达到鼎盛。贾氏族人读书、从商有所建树后,自然要回到村中修宅建院,光宗耀祖。贾氏修建的宅院,大多时间较早,谈到贾氏宅院,主要指的是景通公一支。宅院命名为长门院、次门院、三门院、四门院,主要是按照景通公次子贾应臣的四个儿子及后代来排序。此外,贾氏还建有老乔底院、九宅院、高楼院、贾氏宗祠等,大多保存较为完好。

杨氏是北苏庄的第二大姓。据家谱记载,明末清初时,在苏庄杨家始祖带领下,一家移至北苏庄村,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分为长门、次门、三门三支,即苏庄村的三杨:北杨、南杨和东杨。杨家子孙世代经商,鼎盛时期,商家店铺近百家,遍及河南、湖北等地,经营货物有粮食、布匹、杂货店、油、酒等。杨氏家族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仅在清代,杨氏后人中就有31人考取了功名,有所成就者众多,有做恩军功议叙主簿的监生杨可栋,诰封武翼大夫候推游府的杨可宗等等。有成就的杨家子孙在村中大兴土木,修建坟墓和宅院。

贾家宅院有大份院、老桥底院、三份院、贾家老宅、九宅院、仓院等。其中大份院、老桥底院最有代表性。

大份院。大份院也称长门院,位于村西,现存里外两主院和轿房院。院内南楼花梁上有题记:“大清康熙三十年”。坐北朝南,东南开门。进门西进是前院,前院为四合院,由东北耳房进入里院。里院也为四合院,正北堂楼三间,左右耳房为三层高楼,东北风口厦楼开门,东进绣楼院,西北风口厦楼开门西进书房院。书房院南为轿房院,院内建筑开间较小,因而整体显得非常窄小,加上院内建筑层高较高,整座宅院虽然装饰华丽,却给人高深阴暗之感。

翠锦堂院。翠锦堂院位于苏庄旧村东南,是杨氏三门长支创修的宅院,始建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道光五年(1825年)落成,前后耗时10年。翠锦堂院大门西开,进门为一东西长50余米的甬道,将大院分为南北两部分,其北面为主院。主院西面为厅房院,东面为窑楼底院。次院主要为书房院。各院雕刻精美,装饰繁复,尽显官宦人家的气派和华贵。

厅房院采用如意大门,雕刻精美,显示着主人的身份与地位。进门为砖雕照壁,东转进院。院中,北厅楼3间,两边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5间,南楼3间,两边耳房各2间。其中,北厅楼长11米,宽8.5米,分上下两层,两层皆有檐廊。地坪高出院中地面0.65米,庭前布有石阶。厅楼前墙为四樘一组的落地大隔扇门,木雕精美。墙前1米处有4根沙石柱子,构成出厦。石柱下柱墩为青石雕刻,雕工精美。由西北耳楼开门可进入里院,里院大小和前院基本相同,西南风口西开门。院南墙为前院厅堂后墙,正中砖雕丈余高的大照壁。

窑楼底院因地势原因,南北楼、东楼及东耳房建在砖拱窑上,故得此名。院子西开大门,院内布局基本和厅房院相同。可惜全被拆毁改建。

书房院坐南朝北,正北大门。院子长18.5米,宽24.5米,南面正房3间,左右耳房各3间,一排9间房,比较特殊。其中,南正房明间开门与北面正门等宽,方便轿车停放。另外,东西楼房各3间,与厅房院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