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一、基本情况

皇城村位于阳城县东北、北留镇北的樊川峡谷之中,北接沟底村,南临郭峪村,东西分别与史山村、上庄村隔岭相望。2005年被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3年,“陈廷敬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沿革

古称“中道庄”,主要由明宣德四年(1429)迁居于此的陈氏家族创建。纵观明清两代,陈氏家族科甲鼎盛,冠盖如林,堪称山西乃至全国的文化巨族——共出现10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陈廷敬, 其官累至正一品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历任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主持编纂了《康熙字典》。正因为陈廷敬的杰出成就,康熙帝御赐其“午亭山村”牌匾及“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对联。自此,“中道庄”改名“午亭山村”,而民间对陈廷敬一直有“陈阁老”、“相国”之称,故也称“相国府”。清朝中后期以后,陈氏家族开始衰退,渐渐从名门望族回归普通百姓。“午亭山村”则根据民间俗称再次更名为“皇城村”,或曰“黄城村”。

三、空间格局

古村落“背东冈临樊川”,东山为华阳山余脉,又称鱼山,石厚土薄,古时造林及建筑较多;西山为可乐山余脉,地势略缓,土质尚可,古时多为梯田。东西两山之间即为樊川,也称樊溪、樊水,自北向南穿流而过注入沁水。历史上村中曾有多处暖泉,今已不复存在。

古建筑群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形成于明朝末期,七世陈昌言、陈昌期兄弟为抵御流寇而修筑河山楼、城墙、藏兵洞等防御体系,名曰“斗筑可居”,此外城外南侧设一处止园,为书堂;外城完成于清朝中期的康熙、雍正年间,陈氏家族发展的巅峰时期,新建多处官式建筑,内藏康熙御赐牌匾及对联等。整个平面呈不规则形,当地有龟城的传说。 

四、传统建筑

保存较好的院落有“大学士第”、 “世德院”、“树德院”等。内城由于山地坡度较大,故通过设置台阶或下挖窑洞的方式将其处理成台地。合院建于台地之上,平面多为“四大八小”的变体形式,立面简洁、朴素。

另外还有大小两座牌楼,分别建于清顺治年间和康熙年间,雄伟庄重,是陈氏家族敬宗耀族、传世显荣的主要标志。陈廷敬墓地紫云阡,上有石牌坊、御书挽诗碑亭、十幢碑、甬道等,环境幽雅,肃穆壮观。

五、非遗文化

“九九重阳庙会”。“东边茶来西边酒,甜饭长面侍亲友”,各家各户为老人敬酒做衣,施礼跪拜;吃甜饭,献长寿面,蒸九层高的重阳花糕;饮菊花茶,头插茱萸,做茱萸荷包,以避虫毒邪恶;还有登山、植树、赛诗、唱戏等活动。

六、价值特色

文化底蕴深厚——陈氏家族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体都达到了较高的文化造诣,陈廷敬留下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其他有著作流传至今的诗人则达33位。村中现存大量御赐碑文,较为罕见。

建筑布局精巧——古村落经历了由山地民居到防御古堡再到官宦府邸三种角色的转换与统一,建筑依山就势、雉堞林立、层楼叠院,处处体现着古人巧妙的环境处理和精炼的地方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