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

一、城市概况

宜兴古称荆溪、阳羡,地处江苏省南端,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和沪、宁、杭三角中心,东濒太湖,河流纵横,水系发达,群峰叠翠,溶洞棋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融汇了吴越文化,创造了“骆驼墩文化类型”,享有“中国陶都”、“教授之乡”、“书画之乡”和“水乡、竹海、茶洲、洞天”之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批复)。宜兴市域面积199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5.44万,其中城区面积9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3万,所辖13个镇、5个街道、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省级开发区。

二、历史沿革

宜兴市一座经历万年开发、千年锤炼的古老城市。在灵谷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表明,早在一万年前宜兴先民就在此生活、开发。7000年前,宜兴地区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骆驼墩文化类型”。西周时期至春秋末期,宜兴被纳入吴国范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出兵灭吴,宜兴改属越国。公元前355年,楚国兴兵灭越,宜兴改属楚国。秦统一中国后推广郡县制,公元前221年,宜兴正式立县,定名为阳羡县。公元304年,阳羡人周玘(周处之子)三兴“义兵”,平定叛乱,朝廷特设“义兴郡”。公元976年,因避宋太宗名讳,改义兴县为宜兴县。公元1275年,宜兴一度改称南兴军。元代,宜兴县几度改设州府,公元1369年复改宜兴县。公元1725年,析宜兴县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两县重新合并为宜兴县。解放后,宜兴曾隶属苏州、镇江、常州,1983年起隶属无锡市,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宜兴撤县建市,城区范围包括宜城、丁蜀两个城区。

三、历史文化价值

宜兴是世界上著名紫砂陶制作技艺的发源地和当代“中国陶都”,保存了完整的陶文化遗产体系,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宜兴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建县史的江南文化古城,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骆驼墩文化类型”,被誉为太湖西岸文化之源;

宜兴是江南水乡城市格局的杰出代表,山水与人文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阳羡山水文化;

宜兴文物古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独特,历史文化遗产居全国县(市)前列;

宜兴人文荟萃,古往今来英贤蔚兴,是著名的“才子之邦”、“教授之乡”、“书画之乡”。

四、地方特色

宜兴擅湖山奇美,多风景名胜,自古就有“阳羡山水甲江南”的美誉,是长三角地区著名的山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和最佳人居城市之一。拥有善卷洞风景区、竹海风景区、龙背山森林公园、宜园、陶祖圣境风景区等5个国家4A级风景区,构成了“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园中”的山水城市格局。

宜兴有“陶的古都”、“茶的绿洲”、“竹的海洋”和“洞的世界”之称。宜兴盛产陶瓷,紫砂文化享誉世界,七千年的制陶历史形成了完整独特的陶文化遗产体系,是我国最大的陶瓷综合性产地之一。宜兴也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茶叶产量占江苏全省的70%,并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宜兴毛竹生长纵横八百里,连绵几十万亩,有“华东第一竹海”的美称。宜兴南部山区属喀斯特地貌,溶洞探胜史长达1500年,有多达百处大小不一、景奇形怪的溶洞,其中的善卷洞被誉为“世界三大奇洞之一”。

宜兴还是著名的“名人之乡”、“教授之乡”和“书画之乡”。历史的星空闪耀着许多宜兴名人的光彩。宜兴古代出过10个宰相、4个状元、400多个进士,现代有28名两院院士,8000多名教授和众多书画名家。众多名人故居坐落于古城内外,为宜兴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独特浓厚的人文魅力。

五、重要文物

宜兴市文物古迹众多,列全国市(县)前列。全市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5处156个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1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23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122个点,市级文物控制单位65处。在城区范围分布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76个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8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13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55个点。以上文物古迹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近代工业厂房和仓库等六大类,时间从新时期时代到中华民国及以后各个时期均有代表。

六、历史建筑

宜兴市历史建筑集中连片,主要分布于三大历史文化街区,2009年10月及2018年2月先后两批共公布历史建筑73处,其中蜀山古南街34处,葛鲍聚居地3处,月城街11处,涉及陶文化建筑、商业及公共建筑、名人故居四大类别。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独特,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个大类66个项目,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3项,无锡市级21项,宜兴市级28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和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等类别,广泛根植于宜兴人民的生活之中,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

八、历史文化街区

宜兴市现拥有蜀山古南街、葛鲍聚居地、月城街3处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街区特色鲜明,整体风貌保护较好。

蜀山古南街长达千余米,古建筑保存较好的地段长370余米,是江苏省第一批被列为保护对象的古建筑街区,不仅保留有明清的建筑风貌,还保留有近现代大部分紫砂名人的故(旧)居、寓所、作坊和紫砂同业公会、陶工传习所、老字号店铺等,是明清以来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的集散地,前店后坊,后山(蜀山)烧制,街巷贸易,码头船运,从蠡河经太湖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欧洲等国,保存了明清以来陶瓷业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形态,是研究、认识陶瓷生产、文化生存环境及文化积淀的重要历史场所。

葛鲍聚居地是宜兴陶瓷生产的聚集地,具有传统的吴越建筑风格,体现陶瓷家族的文化和精神,展示从明清大窑户到民国民族资本家到解放后公私合营的发展历程。

月城街(东风巷)是明清时代的古街巷,为历史上的东域(月)城或域(月)城里,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宜兴城月城的平面布局与结构、历史街巷、护城河及跨河桥梁、河埠和民居构筑风貌等诸多特征与细节,是古代江南城市生活的一个缩影,是认识古城布局、防御、交通、市井生活、街巷特征、民居建筑风格等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