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更健康?为污名化食品添加剂正名

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部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仍有误解,企业不应以“零添加”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噱头。记者走访市场发现,目前“零添加”标注在包装食品中并不少见,不同企业、不同产品对“零添加”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宣称“零添加”“不添加”或暗示食品添加剂有害,已成为不少新兴品牌的营销手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近年来,诸多食品厂家针对消费者担忧食品安全这一心理,开始打起“纯天然”“无添加”旗号,为产品塑造“健康”“安全”标签,将食品添加剂视为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罪魁祸首。在食品组成成分当中占比极小的食品添加剂之所以会被当作洪水猛兽,则是因为消费者对生产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缺乏信任,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行业规范的缺陷和监管的缺失,这才让公众的信任逐渐丧失。

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其并不等同于添加剂。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的三聚氰胺被加入到婴儿奶粉当中,这让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和添加剂的概念变得模糊,甚至将两者等同。但究其原因,则是经营者利欲熏心,监管部门未能及时查处。

目前,全世界正在使用的添加剂有10000多种,相比之下,我国现有食品添加剂仅2000多种,且每年获准使用的新添加剂种类仅十余种左右,审批速度较慢,很大原因是考虑到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然而,有了严格的标准却无法制止利欲熏心的黑心商家,只有加强监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为污名化的食品添加剂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