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最健康!”“不粘锅做饭致癌!”“油条馒头别吃,会变笨!”“空腹不能喝牛奶!”……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食品安全科普信息泥沙俱下,伪科学消息浑水摸鱼,搅动无数网友们那颗想要“吃得安全”的心。该吃不该吃,能吃不能吃?哪些是科普,哪些是谣言?小编盘点了2021年游荡在食品安全科普领域的“谣言大户”,看看你中招了没?
谣言一:“零添加”就是“最健康”?
食品“零添加”概念愈演愈烈,为规范食品标识的标注,市场监管总局去年7月第二次对《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进行公开征求意见,明确食品标识不得标注“不添加”“零添加”等类似字样。此前,我国明文规定直接约束“不添加”“不使用”“未添加”式误导性标注。食品“零添加”“无添加”概念愈演愈烈,各种“零添加”食品充斥市场,成为不少企业标榜健康、高价格的代名词。
谣言二:网红“小众奶”降糖护肝吸收快?
营养价值高、吸收快,降糖护肝,增强免疫能力……近年来,骆驼奶成了奶制品中的网红,即便价格不菲,仍让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买个不停。不仅是骆驼奶,水牛奶、羊奶、植物奶等“小众奶”都成为消费者的新宠,不少商家宣称水牛奶的营养价值比牛奶高出几十倍,而且脂肪含量更低、更易被吸收。一些推销羊奶粉的微商,宣称羊奶粉比牛奶粉更接近母乳,或宣称植物奶利于减肥等,都对消费者产生了误导。一些消费者以为喝“小众奶”更营养,满足了自己“消费升级”的需求,实际上可能花了更多钱换来的反倒是“消费降级”。
谣言三:用不粘锅做饭,吃了会致癌?
不粘锅对于家中掌勺或者喜欢做饭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神器。但是网传称不粘锅致癌,这是真的吗?那不粘锅还能用吗?
不粘锅有特氟龙涂层,特氟龙是聚合物,本身没有毒性。但是在过高的温度下使用时,可导致聚合物分解,释放有毒物质。然而,这里的“过高的温度”是指260℃甚至350℃以上。一般来说,符合国家标准的特氟龙涂层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都是安全的。
谣言四:老人贫血是茶惹的祸?
之所以会有喝茶导致贫血的说法,一个非常常见的理由是说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这种物质与食物中的铁元素结合形成一种不溶性物质,阻碍了人体对铁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单宁的确会妨碍铁的吸收,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正常喝茶并不会对我们日常饮食中铁的吸收产生很大影响,也不会导致人体贫血。
谣言五:“油条馒头一口也别吃”可信吗?
如果食物中含有铝,有可能是添加了食品添加剂明矾。明矾又叫白矾,化学名称是硫酸铝钾(钾明矾)或硫酸铝铵(铵明矾),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还可作为固化剂用于海蜇加工,并能帮助粉条粉丝成形。根据国际权威组织的评估,每周每人每公斤体重容许摄入铝2毫克。如果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周摄入不超过120毫克的铝,便不会导致铝在体内蓄积损害健康。
谣言六:空腹不能喝牛奶?
部分人空腹喝牛奶不舒服,最要紧的原因其实是消化能力问题,特别是乳糖不耐受。空腹喝的时候,乳糖集中到达肠道,更容易引起肠道胀气、痉挛,甚至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如果先吃些淀粉类食物,胃排空减慢,乳糖被稀释,加上胃肠得到能量供应整体消化能力增强,喝牛奶后的不适感觉就会大大减轻,甚至消失。“强者百无禁忌,弱者如履薄冰”。一般体弱者、消化不良者、胃肠疾病患者、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对食物摄入的顺序特别在意。
谣言七:“儿童食品”更适合儿童?
可以说,市售的“儿童食品”在成分上和成人食品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异,通常只是把大包装换成精巧的小包装,价格就比同类成人食品高出一大截。更有商家为了吸引儿童,会额外多添加一些色素、香精、糖等。就目前而言,食品包装上是否含有“儿童专用”或“儿童食品”等字样并不重要,更不能将包装食品作为营养主要来源。最好的营养素来源应该是来自多种、天然的食物。
谣言八:吃米饭得肝癌?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有毒物质”,黄曲霉毒素是其中一个。黄曲霉在粮食中广泛存在,即使在大米中也不例外。我国规定大米、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10μg/kg,这是“可能遇到的最大含量”,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大米是不会有那么高黄曲霉毒素含量的。
谣言九:经常吃腐乳会致癌?
营养学主任医师葩丽泽在科普中国专栏发文称,不能把腐乳和盐、腌菜混为一谈,“大豆中的亚硝酸盐非常低,即使长达几个月的发酵也不会带来大量的亚硝酸盐,正确食用腐乳不会致癌”。事实上,制作腐乳是以毛霉菌为主,也包括少量的经过特定方法严选的酵母菌、曲霉、青霉,但这些都是经过严选的有益食用菌,不会产生毒素。此外,红曲色素是红曲菌产生的天然色素,对人体十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