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大宗祠号称垂裕堂,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荔山村,建于清同治至光绪丙子年间(约1862-1876),是该村明代进士黄錀和清代广西布政使黄槐森的家族宗祠。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中轴线左右对称,占地面积669平方米。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顶,博古脊,石脚青砖墙,石包台,绿釉瓦当滴水,祠前置石狮一对。祠内外饰石雕、木雕、灰塑、壁画等,属典型的晚清岭南建筑。该建筑对研究地方宗族源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1年5月13日作为古建筑群之一被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大宗祠于2008年6月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5月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珠海市和斗门区两级政府各拨款200万元,由专业文物维修公司按照清朝原貌对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进行重修。经过多年精心修葺,黄氏大宗祠祠堂群恢复清代风格,成为文物中的精品。 远观重建后的祠堂,庄严雄伟,如虎踞龙盘;近看,巍峨恢宏,如巨峰雄峙。目光所及,皆高墙巨柱,挑檐画壁,庄严肃穆。大殿里的木柱气宇轩昂,镀金的龙凤楠木雕刻手工细致精美;每一道石门顶端的石浮雕,雕刻的飞禽走兽与人物栩栩如生;柱与梁的衔接榫口准确严密,据说难以嵌进一根头发丝,可以说是“巧夺天工,天衣无缝”。仔细考究,其选料也与众不同:砌墙的浆用檑烂的糯米饭混合石灰,粘力强。砌好的墙经过打磨,光滑如镜,用手抚摸墙壁,有一种酸滑的感觉。地基与墙角选用条块的花岗岩石,坚硬稳固。祠堂的梁柱、檩、椽、以及门、木雕、屏风等,都选用经久耐用、不怕虫蛀的楠木,据考证,三间祠堂没有一両杉木。 祠堂群为三进两院结构,占地面积4870平方米,建筑面积2122平方米,规模仅次于珠海香洲的杨氏大宗祠,为珠海第二大。坐北向南,规模宏大,气势不凡。黄氏大宗祠居中,黄氏名贤祠及其附祠(祭祀黄姓历代贤人)居右,月轩黄公祠(黄槐森家祠)居左。 黄氏大宗祠长44.25米,宽14.8米,面积654.9平方米,为三座祠堂中最大的。正堂挂有慈禧太后赠与黄槐森六十岁生日祝寿的樟木牌匾,上有慈禧太后亲手书写的鎏金大“寿”字。祠内有一幅对联,记载了当时黄錀科场成名的故事。上联是:身生荔岭,名重燕京,香邑文人首选;下联是:试捷南宫,勋铭西粤,黄都科甲先声(明代时香山属黄梁都)。黄槐森(1829-1902),字作銮,号植庭,荔山乡人。少时攻读群籍,稍长习研诸子百家,才思敏捷,为文神速。咸丰十一年(1861)中举人,同治元年(1862)成进士,即被任(翰林)庶吉士,在翰林院国史馆编清史。后历任山东道御史、云南道事授刑科给事中、顺天文武乡同考监试官、文武会试监试官、考试汉学教习官、直隶大顺广道、四川川北道、云南迤东道、贵州按察使、护理巡…… 黄槐森详细信息++
乾务镇:乾务镇位于珠海市西部,陆地面积190.6平方公里,是全市地域面积最广的镇,下辖16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户籍人口为4.5万人,流动人口2.8万人,旅居港澳、海外乡亲3万人,是著名侨乡。民间传统艺术“乾务飘色”独具特色,扬名港澳地区。2005年6月,乾务镇成为珠海市首批广东省“教育强镇”。乾务镇地处珠江三大出海口崖门、虎跳门、鸡啼门交汇的“金三角”,依山面…… 乾务镇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