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青岛主会场举办了先进材料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国际检验检测能力验证研讨会、工业互联网与5G创新发展论坛等,泰安分会场举办了中国科协服务山东创新发展现场交流会,威海分会场举办了海洋智能装备及智慧海洋论坛。系列活动聚焦前沿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围绕山东工业优势、精准对接创新要素展开交流合作,签署系列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
先进材料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
突破“瓶颈”新材料产业尤需开放合作
8月12日,在青岛举行的先进材料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上,4位院士及多位国内外先进材料领域的顶尖专家相聚一堂,不仅带来了先进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战略,更对下一步山东在先进材料产业发展中如何发力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美国GE、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重工3家世界顶尖公司都只转让我们70%的技术,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不会做。”说起燃气轮机叶片陶瓷涂层的掣肘之痛,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潘伟体会颇深。
专家介绍,材料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的物质基础,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保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任何一个都离不开先进材料的加持。然而,先进材料支撑力弱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与欧美日等先进材料发达国家相比,低水平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欠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我国较为突出。”中国稀土学会理事长李春龙坦言,突破先进材料的瓶颈制约靠“拿来主义”走不通,必须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近年来,山东围绕先进材料持续发力,新材料产业升格为工业转型升级的4大新兴产业之一,并提出了“到2022年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5万亿元,年增长10%以上”的目标。目标远大,源自山东根基扎实。李春龙认为,山东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基础雄厚,优势特色突出,“先进材料+”的空间广阔,陶瓷材料、海洋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生物材料等都在山东拥有广泛的产业布局。
“突破瓶颈制约需要开放合作,吸收高端技术产业模式和重大科技成果。”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干勇院士表示,山东地缘位置优越,开展先进材料对外开放合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与日韩合作的桥头堡,山东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大先进材料技术贸易。
先进材料的创新突破离不开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以氢能源为例,走过全国许多省份后,干勇发现各地政府重视程度都很高,但从规模而言大多都是城市层面的单点发展,山东却是在全省范围内调动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投资有山东国惠,制氢有以兖矿为代表的大量煤化工企业,氢燃料电池更是有潍柴动力、中国重汽、中通客车等整车生产企业集群。“‘一盘棋’谋划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受制于人的同时,还有许多自主研发的先进材料不敢用、用不起。干勇解释,这很大程度上是卡在了“测试关”。眼下,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技术、能源技术的发展已走入中高端,在其运行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任何事故,因此要求新材料投入产业化之前必须经过反复、严苛的测试,才会有企业愿意使用国产材料。
在干勇看来,青岛正成为先进材料产业化的重要试验场:制造业基础雄厚,自然禀赋突出,拥有广泛的应用和试验场景。坐落在青岛小麦岛的中国钢铁研究总院海洋腐蚀研究所,就是一座先进材料+海水腐蚀的试验基地。海平面下,常年悬挂各种规格型号的钢板,通过观察记录不同材料接受海水腐蚀和海浪冲击的变化,检测真实环境下的材料性能。
“希望青岛成为先进材料的‘硅谷’。”干勇说,青岛有高速发展的高端制造业,旺盛的需求牵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来青岛可围绕先进材料进一步提高各类资源集聚度,既包括高端技术、高端材料、高端装备企业,同时还要引入大量的投资机构、人才团队,并充分利用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效率的运转体系,快速发现转化科研成果,助力我国尽快摆脱先进材料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国际检验检测能力验证研讨会
控制新冠肺炎疫情 病毒检测立大功
8月12日,国际检验检测能力验证研讨会暨首届检验检测学术年会在青岛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科协、山东省政府主办,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和青岛市政府协办,围绕“能力验证助力高质量发展”主题,邀请国内外检验检测和能力验证领域的院士、专家,介绍、交流检验检测能力验证相关技术、标准及发展趋势,搭建检验检测智库,学术、科普综合平台,共话检验检测发展,促进质量基础设施国际交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副会长吴尊友,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落实传染病流行防控措施,分析了检验检测对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作用。他说:“我国早期检测能力不足,曾成为制约病例诊断和疫情控制的瓶颈问题;现在,新冠病毒检测成为早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有效技术手段之一,立下了大功。”
吴尊友提出,监测和检测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设备是常态化防控重点研究方向。“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当中,检测在诊断、预防、治疗三个方面发挥着作用,而这三个方面就是所有传染病防控的最核心内容。及时实施检测手段、尽早发现传染源,是最重要的防控策略。”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完成口罩、防护服等检验检测批次291560批次,为保证防护用品的质量安全发挥着重要的技术保障和质量把关的作用。
食品安全,事关民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院士,在题为《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实现》的主旨报告中介绍,针对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信息化、大数据报告智能化、风险溯源可视化三大挑战,我国研究了世界常用1200多种农药化学污染物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质谱微细结构,“通过检验检测技术和能力提升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实现农药残留大数据报告生成的智能化和农药残留风险溯源可视化,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前移的能力”。
对于普查发现目前我国农药施用亟待解决的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庞国芳建议,我国农药残留监控技术急需更新换代,实现弯道超车;重拳治理高剧毒和禁用农药,达到精准到位;加强农药最大残留量和每日允许摄入量标准的研究,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肩;创建“国家农药残留监控研究实验室”和“国家农药残留基础大数据库”,为全面治理农药残留污染提供技术支撑,为提升食品安全健康水平和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检验检测是国家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检验检测领域的市场需求逐渐扩大。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迅速,已覆盖建筑工程、环保、卫生、农业、食品、药品、航空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共有具有资质许可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4.4万家,行业从业人员有12.8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225亿元,出具检测报告5.27亿份。目前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已经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增长最快、规模最大、最具潜力的检验检测市场。
本届学术年会是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今年6月完成换届后,举办的第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是我国检验检测学术界的一次盛会。首届检验检测学术年会的召开,标志着检验检测领域学术交流和技术服务平台的正式建立。学术年会将形成固定机制,为推动检验检测技术进步,促进检验检测领域产学研创新发展助力,为国家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青岛市副市长栾新表示,今年6月,青岛被确定为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青岛将充分利用建设科创中国试点市的有利契机,加强与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的会地协作,推动创新要素精准对接,共建新型赋能组织,放大年会作用,共同助力青岛检验检测能力的提升。
工业互联网与5G创新发展论坛
5G应用加速迈向工业互联网
8月12日,工业互联网与5G创新发展论坛在青岛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协和山东省政府联合主办,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岛市政府共同承办。
“新冠疫情的来袭,让2020年变得不平凡,这个特殊时期更加凸显了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强大能量,尤其是在支撑产业链协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加速了互联网技术的落地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致辞时表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勤讲了一个案例:他创立了动态不确定因果图DUCG人工智能理论体系,一开始用于核电站等大型复杂工业系统故障监测、预报、诊断等,而后延伸到医疗智能全科临床辅助诊断,这套系统已在胶州乡镇医院应用。
“病人不需要挂哪个科的号,只需要陈述病情,系统能自动判断其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推荐相关检查项目,最后给出完备的诊断结果。”他说,经第三方测试,系统判断病因的正确率不低于95%。“临床医学是由症状倒推原因的过程,需要十几年的临床积累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临床大夫。现在这个过程变成了精密的科学计算,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把北京三甲医院专家的看病能力赋能给基层的医生。”
青岛市副市长耿涛介绍,面对疫情的突袭,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渗透不足暴露出的新挑战,使人们更加坚定工业互联网一定会成为城市换道超车的重大机遇。唯有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带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才能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青岛正在举全市之力打造核心要素齐全、融合应用引领、产业生态活跃的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作为我国最早一批探索工业互联网的企业,海尔卡奥斯平台聚集了3.4亿用户和390多万家生态资源,已具备成为工业互联网核心平台的各种要素。
“5G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作为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目前青岛已经建成1万多个5G基站,海尔、海信、青岛港等一批5G重点项目成功落地应用,5G应用正从移动互联网逐步迈向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从单点局部的信息技术应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耿涛说。
在此次开幕式上,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王成红研究员代表中国自动化学会,发布了2020年度自动化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经过广泛征集、专家推荐委员会遴选、学术组评议、常务理事终选等4个环节,中国自动化学会最终遴选出1个重大科学问题及5个工程技术难题。
为积极响应《中国科协2020年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中国自动化学会于今年3月正式牵头成立“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团”,组织服务团专家开展多层次、多模式、重实效的科技服务工作。借此次论坛之机,中国自动化学会分别与青岛市科协、平度市人民政府以及枣庄市科协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中国科协服务山东创新发展现场交流会
推动科技经济融合 打响“科创中国”品牌
8月12日上午,中国科协服务山东创新发展现场交流会在泰安举行,交流会围绕“合作发展”主题,聚焦当前山东省重点产业领域与代表性企业科技服务需求,汇聚政府部门、全国学会、地方学会、高校及科研院所、代表性企业等政产学研用各领域创新资源要素,搭建跨界融通的平台,研讨提级换挡的路径,凝聚服务发展的合力。
交流会上46个项目现场签约,其中泰安项目13个。随后为中国公路学会“土工合成材料协同创新共同体”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童装面料研发中心”揭牌。
中国科协一直以来对泰安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连续三年批准泰安市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今年是中国科协“合作发展年”,中国科协组织实施了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行动,推出了“科创中国”服务品牌,山东省青岛市、泰安市被遴选确定为首批22个试点城市。“泰安以‘科创中国’试点市为契机,突出抓好动力机制改革、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协同机制优化、服务效能提升,初步形成了‘每对接一个高层学会、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至少落地一个实体化服务平台、提升一个产业发展水平’的‘四个一’工作法,探索走出了一条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目前,全市已与12家国家级学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先后引进高端人才42名,建立实体化平台27个。”泰安市副市长成丽说。
近年来,泰安市积极开展创新驱动助力工作,与多家全国学会建立了密切联系,逐步构建、完善了国家级学会创新资源要素导入区域的网络体系,落地多个创新创业平台,推动科技经济融合。据悉,泰安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设了中研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泰山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泰山纺织服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泰安市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在泰安转化落地。
海洋智能装备及智慧海洋论坛
为海洋强省建设插上智慧翅膀
8月12日,以“智能引领 海科发展 创智威海”为主题的海洋智能装备及智慧海洋论坛(威海)举行。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省政府主办,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威海市政府承办,着眼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创新发展,立足海洋科学试验支撑、智慧海洋平台建设、海洋技术创新协同、智能装备产业引领、军民融合发展、人才资源汇聚等,推进以湾区为支撑的威海市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和智能产业发展。
有72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研究员陈东、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晓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总工程师郑永超、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张成春、海军航空大学教授杨日杰、海军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孟祥尧、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所高级工程师张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副院长宋新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13所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研究室主任助理郭子伟等作专题报告。各位专家围绕海洋智能装备及智慧海洋的产业发展,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发表见解。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研究员陈东说,伴随着智慧海洋的发展,海洋空间得以大幅扩展,“针对海洋应用,我们要提出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方法和路径,需要依托国内一流企业和应用产业单位,完成顶层建设和系统创新,通过试验验证推广应用,逐步国际化,实现海洋强国的建设目标。”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全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1/6,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首位;山东省海洋人才荟萃,拥有全国近一半的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和三分之一的海洋院士,承担了“十三五”以来近50%的海洋领域“973”“863”计划项目;山东省的海洋产业基础雄厚,海洋生产总值占到全省GDP的20%左右,也占到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近20%。山东省委、省政府把海洋强省战略作为全省八大发展战略之一,大力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着力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威海是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海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特别是海洋智能装备产业特色突出,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威海加快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确定了建设“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的工作思路,北部以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为核心,建设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东部以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为核心,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南部以蓝色碳谷为核心,建设海洋新经济先导区。
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是威海海洋智能科技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建有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在此建设海上试验、对海观测和海洋定标三大平台。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在建的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市正以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为核心,整合、提升周边海、岛、港等相关资源,加速海洋智能装备产业要素集聚。(本文节选自2020年8月13日《大众日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