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白塔寺

禹城白塔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白塔寺初号曰“古法海禅寺”,金、元朝代时改名为“白塔寺”。原白塔寺分东西两个院子,东院子南北长80多米,东西宽50米。进得南门(山门)是一个前院,东西各有厢房3间,院正中有硬路(砖铺)通往北边的大殿。大殿名大佛殿,有三大间,东西长20米,南北宽8米,高10米,门庭廊沿雕梁画柱。进得殿门,哼哈二将分列两旁,浓眉大眼,形状怪异;殿中央为释迎牟尼像,有4米多高,安详地坐在高台(底座)之上;殿周围有18罗汉,形态各异,相貌逼真。西院与东院相邻,有梢门相通,位置稍靠前,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有北屋4间、西屋5间,是僧人饮食起居之地。

1943年,由区长段仁升(原大程乡曲庄人)主持在白塔寺建立了高级小学,成为周围几十里内最早的高级小学,解放战争中学校停办。1950年春,正式建立“白塔寺小学”(石屯区完小),首任校长为于洪祥。1950年秋,因大殿成为危房,于洪祥校长上报县文教局,经批准把大殿拆除。原位于寺院硬路两侧的石碑(一为“重修白塔寺记”,一为“功德主善人”),在文革中被推倒弃于学校院内空地上。1996年,由时任白塔寺小学校长的杜传礼(房寺吴庄人)同志牵头,经市文化局与原善集乡政府协商,出资1万元,请曲阜工匠补修,并由杜传礼校长操办,重新把碑树起。

信息来源:禹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