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西吕梁大山深处的永和县西南,有一座高山叫乌龙山。站在乌龙山巅,向西眺望,黄河宛若一条金黄的飘带,蜿蜒而去。
在乌龙山与黄河间,大自然造就了黄土山地四周陡峭、顶部呈台状的平坦地貌——“塬”,人称“阁底塬”。
10多平方公里的阁底塬上,散落着10多个村庄。我要造访的古村东征村,原名退干村,位于山塬的中部。这个村不大,却被历史所记忆。
退干村是古老的,早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这块土地上就发现过大量陶片和灰坑,经文物部门考证,确定为仰韶文化时期遗迹。这个悠久的村名,为何叫“退干”?这里距黄河于家咀古渡口咫尺之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一个“退”字,与泛指兵器的“干”字组合而成的村名,表达的是自古以来苍生百姓对和平的渴求。
窑洞,是黄土山地人家最常见的居所。人们到塬下四周陡峭的崖壁上拓土开窑,被称为“打窑”。
打窑,可是件大事。听村里的老人讲,在崎岖的山崖畔选址打窑,首先选的是土质和方位。土质要硬实,方位要选避风向阳处。看好了窑址和土质,便挖土填壑,修整出一个能站立的活动平台。然后,才能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往下“斩”土,斩出一面10多米或更深的陡直立壁来,当地人称“下窑面”。具备了这些条件,才可以横穿“洞子”打窑。多少方的直立硬土,得一镐一镐地刨,一锨一锨地铲,一筐一筐地往外挑。一孔窑洞要打成,让一家老小能入住,从盘炕、垒灶到泥面、抹圆,再到通风、晾潮,往往得几年工夫。
沿着阁底塬,边走边看,在山崖间、塄畔下,到处可见到三孔一排、五孔一院的老窑洞,古风扑面,深幽静谧。窑洞上一架架门窗,尽管年深岁久,已被漫漫时光剥蚀得老态沧桑,但构图精巧,做工精细,美好的寓意依然会跃然呈现。窗格上,有“盘云纹”“蝙蝠纹”“寿字纹”“喜字纹”“万字纹”,还有“灯笼格”“太阳花”“海棠花”“四斗拱莲”,寄托着“五福临门”“吉星高照”“天长地久”等人生祈愿。不见这些精巧之物,你或许以为祖祖辈辈的窑洞人家,生活是粗犷、拙朴的,但看到这些,你会发现他们心底的柔软细腻,这里蕴含和闪耀着农耕文明的香火与光亮。
一条崭新的旅游公路穿村而过。村北一排排窑洞,鳞次栉比;村南一座座农家院,错落有致。红红的辣椒,挂在窑面,金黄的玉米囤架在院子里,橙色的南瓜摆在窗台上。村里人告诉我,现在全村百余户人家的窑洞,改造成了“农家乐”,这些年,来参观、旅游、培训的人真不少!
晚上就住窑洞人家,吃农家饭,睡热炕头,梦里是浓浓的乡愁……
原标题:乌龙山窑洞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