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学习强国”长沙学习平台特别策划“‘青’听文脉长沙”系列音频,与您一起听享长沙的文化魅力!
简介: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易祓被“赐封释褐状元”。历史上科举考试共产生状元700多位,而湖南的状元只有寥寥几位,长沙仅易祓一人。“长沙撰总义,观象玩辞符。人心即天地,易理示规模。”易祓虽然仕途多有不顺,但著述颇丰,对后世影响甚大。因其带了一个好头,“宁乡人会读书”一直绵延至今。
一提起宁乡,很多人会想到一句话“宁乡人会养猪,宁乡人会读书”,这在“耕读传家”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年代无疑是极大的褒奖。而这一句话的出处,据传就是来自易祓。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科举考试一共产生了七百多名状元,出自湖南的状元数量两只手就能数过来,而长沙仅有易祓一个。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长沙状元郎的故事。
易祓出生在沩水源头宁乡巷子口,这里奇峰挺拔,山水清绝,田园锦绣,阡陌纵横。沩水源从境中流出,一派清流,悠悠东去,是人称“世外桃源”的美丽山乡。易祓五岁半启蒙,八岁就能作诗,当地已经没有老师可以给他授课了。茫茫人海中,人生的际遇总是有缘分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是易祓的一位极其重要的老师,他们的缘分始于宁乡。公元1164年冬天,已故名相张浚安葬于宁乡龙塘(官山),张栻在张浚墓地旁边筑草庐为父丁忧守孝。被祖父带去凭吊张浚的易祓由此与老师张栻相识。张栻考问易祓的学识后,非常惊喜,将易祓视为弟子。从此,张栻多次在住处给易祓授课,并推荐他进入城南书院就读。在短暂的寄读后,易祓又跟着张栻进入岳麓书院求学。
时间来到公元1176年。这一年是南宋淳熙三年,易祓在潭州(也就是古时的长沙)以乡试第一的成绩被京都临安“太学”录为“太学生”。太学是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古代版的“大学”。“太学”并不意味着易祓的人生巅峰,而是另一段“打怪升级”的起点。
“太学”以“外舍内舍上舍”“三舍法”育才和择优选才,其中,“外舍生”2000余人,“内舍生”约300人,“上舍生”仅30人。易祓从“外舍生”开始,一路勤学苦读、“打怪升级”成为“上舍生”中的第一名,成为当之无愧的“学霸”。
就待殿试开科,大地一派春意盎然,由宋孝宗赵眘主考的殿试说到就到。淳熙十二年阳春三月的一天,豪情满怀的易祓“直赴殿试”,在策论考试中讨论了萧何、曹参、丙吉、魏相四位名臣的治国之道。多年的寒窗苦读,易祓下笔如千里江河奔泻。
在策论中,易祓写道:“学者当‘以是求之’”。“以是求之”多少有点从实际出发的味道,但在那个一言九鼎、全凭个人意志行事的皇权时代,要做到“以是求之”何其艰难!易祓的这篇“八股文”的观点虽然没有脱离儒家推行的仁政,但正好迎合了被金军逼迫到杭州的赵氏皇帝的口味。南宋要凝聚已经四分五裂的人心,收复北方失地,高举的就是仁政这块千年不变的牌子。
成绩出来,易祓获得殿试第三名。负责考试的官员将前三甲的答卷呈送给赵昚钦点状元。那天,皇宫内香气缭绕,赵昚边品着茶边看考生的答卷,忽而眼睛一亮,“帝甚嘉之,赐封释褐状元”。释褐亦称“解褐”,就是指做官,脱去布衣(平民服装)而换上官服。从一个农家子弟步入仕途的这一年,易祓29岁。
原标题:易祓:归去来兮状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