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大地之珍 为野生菌贴上“护身符”

天刚刚亮,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五街镇咪黑们村村民罗成章便踏上了采菌之路。刚踏入山中,罗成章便在松林一角惊喜地发现了五朵松茸,它们错落有致地生长着,其中四朵已达到采摘标准。罗成章蹲下身,小心地拨开松茸根部缠绕的苔藓和枯叶,动作轻柔地将这四朵珍贵的松茸一一撬起。至于那朵尚显稚嫩,直径不足三厘米的“童松茸”,罗成章并不急于采摘,而是从周围拾起一把松叶,轻轻地覆盖在还未完全成形的菌盖上。

适度采摘,是罗成章多年来恪守的准则。

封山育菌 守住来自大山的馈赠

得益于像罗成章一样的众多捡菌人的精心呵护,大山得以休养生息,山上的植被逐步恢复。南华县从1999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森林覆盖率由59.19%提高到了2024年的71.77%,野生菌也慢慢多了起来。

然而,任何一个产业有序发展的背后,都有一段艰难的过往。早年间,每逢松茸采摘季,村民们一哄而上进山找菌,“野生无主、谁采谁有”的采摘方式导致野生菌产量与品质急剧下降。“要知道,松茸对生长环境很挑剔,一旦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再生的可能性很小。”咪黑们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忠才说。因为人们无序采摘,且采摘不规范,那几年松茸越来越少。

为解决这一问题,南华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契机,决心走封山育菌与封山育林相结合之路。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2013年,《南华县封山育林育菌管理办法》应声落地,该办法将全县200余万亩林地纳入封山育菌管理区域,严格执行“七不准”(不准毁林开垦、不准挖土采石、不准砍树割草、不准放牧、不准使用农药化肥、不准偷采盗采、不准采集童菌及过熟菌),同时在区域内普遍推广保育促繁技术,改善林地生态环境。

2024年8月1日,楚雄州出台了《野生菌保护利用管理办法》,这也是全国首个野生菌保护管理规范性文件,它不仅为野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保障,还引导当地百姓心怀责任感,继续守护着这份来自大山的馈赠。

“如果20多年前没推行封山育菌模式,这些年山里的松茸肯定越来越少,菌农的收入也得不到提高。”周忠才说。

包山采菌 让菌农享受生态红利

但封山育菌只能守住野生菌的生长环境,该如何规范采摘,让菌农真正从中受益?2002年,南华县按照“公开标底、竞价承包”的原则,以家庭承包、联户承包、集体承包等形式,在五街镇咪黑们村率先推行包山采菌模式,这也是云南省首例。

在保证山林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每年野生菌产出最多的6月至11月,将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山林经营权和山林管理权集中起来,通过公开竞标,把集体山林优先承包给村内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户,签订《松茸山承包经营管理责任书》,划定菌山区域,明确采菌人的松茸保育促繁措施责任和林业管护责任,承包所得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按人头或山林占比进行分红。承包松茸山的农户可以通过销售松茸获得收入,没有承包松茸山或者在外务工的群众,可以通过流转经营权获得分红。

包山采菌模式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生态效益,还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行该模式的当年,五街镇咪黑们村开们村民小组菌山承包经营收入就达140万元,76户农户户均分红1.8万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包山采菌模式得到大力推广,并快速辐射到云南各地。

生态好了,山更绿了,山间“宝贝”多了,野生菌产业促农增收的效应逐渐凸显。

保育促繁 让野生菌可持续利用

靠山吃山,生态这碗饭,云南必须端得牢、端得好。如何让这些与林木共生的野生菌走上可持续利用之路?云南再次破题。

普荣昌是南华县五街镇咪黑们村百菌园松茸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的一名保育员,每天他都会带着温度计、尺子和纸笔到基地巡山,及时记录野生菌生长的情况。

在保育员的指导下,当地农户对野生菌进行菌塘(菌窝)保护,通过对郁闭度、灌草盖度、枯枝落叶层厚度的调整,为菌塘搭起通风、暖湿的小草棚,同时采取喷灌、滴灌、留种等人工促繁技术提升野生菌的产量和品质。

“以前我们不懂,只知道一味采摘,后来经过省农科院专家的培训指导,我们开始对野生菌进行保育、保湿、留桩,菌子的品质得到提升,产量也翻番了。像这朵干巴菌,留着菌子桩,过两天它又会发出来,我们又可以采收一回。”正在基地采收野生菌的普荣昌说。

据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省有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175个、面积254.27万亩,栽培食用菌总面积21.11万亩。创造就业岗位超23万个,产业链各从业人员超1000万人,助农人均年增收超1500元,年产值超亿元的县达到40个。

云南森林覆盖率高达67.2%,林下世界蕴藏着无尽的宝藏,野生菌仅是这丰饶生态版图中璀璨的一隅。生态环境的优劣,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的增减,不仅是自然界健康的晴雨表,更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杠杆。唯有精心呵护这片绿水青山,方能换来金山银山的永续发展,这是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与合理的利用,在守护与发展中寻找平衡点,才能将云南的生态之美转化为产业之兴,让百姓在绿水青山间共享富裕生活的甘甜。

统筹:唐莉娜 李怡 李彦锟

策划:李怡 李彦锟 刘宝琦

文案:李彦锟 叶建芸 吕玉玲

编审:李怡 刘宝琦 郭潇雅

资料来源:中共南华县委宣传部

原标题:守护大地之珍 为野生菌贴上“护身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