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普|数学与音乐竟如影随形

钢琴琴键的一个八度音程为何要设计5个黑键和8个白键?为何倍数频率的泛音和基音可以完美重叠?

这些都可以从数学角度完美解释。最初的音乐就是简单地传递情感,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音乐与数学发生了密切联系。等比数列、三角级数、斐波拉契数列、黄金分割、偏微分方程等数学理论都在音乐中有所渗透。

最早将音乐与数学联系起来的研究,源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认为数学就像音乐一样无处不在,区别在于音乐可以直接听,数学需要经过思考。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五度相生律”。相传毕达哥拉斯经过铁匠铺时,发现打铁节奏很有规律,那些音调和谐的锤子间有一种简单的数学关系。相反,那些重量之间不存在简单比例节奏的锤子,一起敲打时会发出噪声。他还发现了八度音与基本音调之比为1:2,五度音之比为2:3。将纯五度音程作为生律要素,称为“五度相生律”。这是人们最早用数学方法研究美的实践。

文艺复兴时期,数学和音乐的融合也加快了步伐,其代表人物是达·芬奇,他不仅在绘画上造诣深厚,同时也是音乐家、数学家、建筑师等。达·芬奇研究如何设计新的键盘来提高弹奏速度、丰富声音种类,以及扩展音域。他在对乐器的探索中研究各种声波的性质以及数学原理,留下了很多相关手稿。达·芬奇和数学家、近代会计之父卢卡·帕乔利一起出版了《神圣比例》,内容正是数学中的黄金率0.618或1.618。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音乐和数学的关联也常有记载。最早用数学解释的声学定律是“三分损益法”,意思是将管加长或者缩短三分之一,音调听起来也很和谐。明代著名音乐家和数学家朱载堉潜心研究术数乐律,于万历十二年完成了“十二平均律”的计算。17世纪,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被传教士带到了西方,被广泛应用,钢琴就是根据“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发明的。

工业革命前后,大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使得数学对音乐和艺术的影响更加明显,其代表人物是巴赫和贝多芬。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在他创作的《音乐的奉献》乐曲中,听众感觉在不断地升调,奇怪的是,升调后最终又回到了原调上。

事实上,这种奇怪的现象与各层面间的递推和缠绕有关,数学上称为悖论,集合论基础的悖论曾引发第三次数学危机。

与巴赫齐名的另一位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众多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音乐作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失聪状态下创作的,这一定源于贝多芬深谙音符背后隐藏的规律,其中包括数学规律。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大学数学教学学术团队骨干教师)

原标题:每日科普|数学与音乐竟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