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村风引发乡村“蝶变”

敲锣打鼓,喜报上门,婆家村里送来了牌匾……这是近段时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颜店镇马家海村村民时常提起的一幕。“咱闺女被婆家史村评为上年度的‘好媳妇’,人家村委会专程来感谢,现在大伙儿都知道,咱出门脸上也有光。”“好媳妇”马会蕊的父亲马广瑞笑言。

选出“好媳妇”,并到获奖者的娘家送牌匾,这是史村多年来的传统。村党支部书记王转奎感慨:“每年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等,敲锣打鼓发奖状、发奖金,就是为了让身边的‘好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有了这个评选,咱提升文明村风和推进文明治理都有了抓手。”

近几年,史村将文明善治的范围扩大到了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家风培养等方面。推行“一人一早一胡同”村容村貌管理模式,为全村每一条胡同配备一名“热心人”,一早起来带头清扫捡拾垃圾;倡导厚养薄葬,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行丧事简办、喜事新办,坚决杜绝封建迷信、天价彩礼、恶俗婚闹等;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从家庭、家教、家风开始,从点滴文明做起,培育全村文明新风尚。

潜移默化,“软实力”逐渐成了“硬支撑”。随着乡风文明的持续改善,民心民意开始凝聚,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也不断增强,发展经济也有了办法。原来,村里机动地包出去几十年了,承包费收不上来,有的村民把生产路也给占上耕种了,“三资”管理始终是干部群众的一块心病。

2019年起,史村开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蒲公英夜堂”,请来理论专家、政策明白人、法律顾问等开展群众思想教育,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党员和村干部带头,一项项攻坚、一户户突破,废除不合理合同,5年共收回集体土地330多亩,追回承包资金10多万元,村庄街道胡同和生产路重新规划、硬化、标准化,盘活集体资产200多万元。

村“两委”班子顺势而为,与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共同发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建起了8个生态特色采摘园,打造了集休闲、民宿、餐饮于一体的游乐基地,村集体年均收入超过40万元。“史村把文明实践融入乡村治理,以良好家风带起文明村风,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转化为了干事创业的动力和合力,换来了产业发展和环境焕新的乡村‘蝶变’。”颜店镇党委书记王翔说。(王洪玮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吕兵兵)

原标题:文明村风引发乡村“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