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六师:72年!一家三代接力守护北塔山

初冬的清晨,天空湛蓝,偶有一丝云翳飘过。

笔者一行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出发,驱车400多公里,奔向北塔山牧场。

北塔山牧场地处中蒙边境,守护着延绵的边境线,平均海拔3000米,全年大风天气近300天,是六师五家渠市最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牧场。

有人说,能在这里待下去,就是一种奉献。

许多人对北塔山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几年前。那时的北塔山牧场只有一座座毡房,一群群牛羊,还有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如今,北塔山牧场焕然一新。

当汽车转过一道山坳,峰回路转间,一座现代化的小镇出现在眼前——一栋栋红顶白墙的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道路蜿蜒向前。

北塔山牧场草建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阿力马西汗,站在北塔山牧场观景台下迎接我们。

她身着红色大衣,爽朗的笑声像山间的清风,拂过岁月的河流,为我们讲述他们一家三代守护北塔山的故事。

这故事,要从1951年说起。

一抹“信仰红”

迎着凛冽的山风,阿力马西汗又一次拿出奶奶的照片,细细端详。

“如果奶奶能看到北塔山牧场的变化,她一定会特别开心。”阿力马西汗说,她更喜欢别人叫她“英雄母亲”扎木赞的孙女。

提起“英雄母亲”扎木赞解救汉族干部马尚志的壮举,曾让无数军垦儿女感动自豪。

1951年,土匪在北塔山一带活动猖獗,牧工饱受其害。同年,新疆军区后勤部派年仅21岁的战士马尚志去木垒县收购羊只。马尚志赶到北塔山时,天色已晚,他走到一座毡房前,牧羊犬冲他狂吠,毡房的主人却没有出来。

马尚志便用哈萨克语大声喊:“我是解放军战士,是来跟你们交换羊只的。”

这时,扎木赞从毡房背后走出来,看到马尚志并没有穿解放军军装,而是一副哈萨克族人的打扮,有些迟疑地说:“你真是解放军?”

马尚志翻身下马,笑着解释说:“我真是解放军,没穿军装是因为这一带有土匪,这样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听完这些话,扎木赞一家才放松了戒备。马尚志说明来意后,扎木赞便让儿子丢三白在毡房外放哨,自己和丈夫康其泰陪马尚志进毡房,商量交换羊只的事宜。

话说到一半,毡房外传来丢三白焦急的声音:“阿帕(妈妈),阿开(爸爸),‘狼’来了、‘狼’来了(土匪来了的暗语)!”

马尚志急忙往外走,扎木赞却一把拽住他说:“来不及了。”

紧接着,扎木赞让马尚志藏在炕头,再用一摞羊皮严严实实地盖住。刚做完这些,土匪便闯进了毡房。扎木赞灵机一动,盘腿坐在羊皮堆前一边哭喊,一边捶着炕头说:“该死的狼呀,把我家的羊咬死了两只……”

土匪见她哭得撕心裂肺,便问康其泰:“你们家来过解放军吗?他叫马尚志,是个奸商,用几块糖果就把咱们哈萨克族人的羊骗走了。”康其泰摇摇头表示没见过。一个土匪厉声喝道:“别想撒谎!”

见状,扎木赞又哭了起来:“该死的狼呀,把我家的羊咬死了两只,它可把草原上的牧工害苦了呀……”土匪被哭得心烦,便骑着马扬长而去。

自此,马尚志便和扎木赞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来他们家采购羊只。

后来,扎木赞一家解救马尚志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被北塔山地区军警民联防领导小组授予“英雄母亲”称号。

扎木赞在北塔山守了一辈子,天晴时,她会爬上高高的山岗,升起一面自己绣的五星红旗。

那一抹“信仰红”成为扎木赞心中永远的光。

一枚珍贵的勋章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阿力马西汗说,她父亲的梦想,是守护牧工的健康。阿力马西汗的父亲,叫阿布拉依,是一名医生。

我们见到阿布拉依时,他正在洗已经泛黄的白大褂。虽然早已退休,可每个星期天,他还是会去畜牧二连的卫生所转转。

穿上白大褂,他仿佛回到了年少时。

阿布拉依身材高大魁梧,五官棱角分明,黝黑的脸庞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在我心中,没有比北塔山更圣洁的土地。”在阿布拉依的心里,北塔山是他心中最美的故乡。

1969年,阿布拉依从六师原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塔山牧场畜牧二连卫生所。

当时的牧场道路崎岖,放牧点很分散,牧工大都随水而居。

每进一座毡房,牧工就像盼到了救星,把阿布拉依团团围住。

为牧工看病再累,阿布拉依都不觉得辛苦,但是药物不足,让他十分难过。有的牧工来看病,看到他的药箱空了,什么也不说,就带着病,又赶着羊群走了。

工作一年后,阿布拉依碰到了他一生中最敬重的老师——上海青年李梦桃。从此,他就像尾巴一样跟着他。

“那时候,最难的就是接生,大冬天,孕妇在冬窝子生孩子。半夜,李老师带着我,骑马去接生。刚开始,我不敢上手,李老师鼓励我。于是我一边学一边做,终于学会了。”阿布拉依说。

1986年,阿布拉依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每一次出诊,他都会把党员徽章戴在胸前。

阿布拉依说,那是一种光荣的使命,也是一份重大的责任。

行医45年,阿布拉依走遍了北塔山牧场的沟沟坎坎。在出诊路上,他曾从马背上掉下,从山梁上滚落,在黑夜和暴风雪中迷路,但他没有害怕过。

看到牧工期望的眼神,阿布拉依的胸膛里总会涌起一股力量。

说起这些年北塔山牧场的变化,阿布拉依娓娓而谈。他说:“2013年9月28日,牧场高压输变电项目竣工通电。至此,牧场终于实现了国家电网供电。”

一颗“守护心”

不管刮风下雨,每个星期一,阿力马西汗都会升起连队的那一面五星红旗。

“看到五星红旗,你就到了我们草建连。”阿力马西汗指着连队上空那抹鲜艳的红色。

“只要是插着五星红旗的地方,都是祖国的领土。”阿力马西汗自豪地说,“我们坚守的意义,就是让这里变得更好。”

“曾经,我们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有山没有树、有沟没有水、有地不长草、风吹石头跑’。”阿力马西汗说。

建场初期,北塔山牧场条件艰苦、交通落后,但是职工群众团结一心、克服困难,让这里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到1954年,北塔山牧场的牲畜存栏头数由1952年的1.2万头只发展到2万多头只。

2012年,六师五家渠市举全师之力支援牧场发展,从此,拉开了牧场民生事业大发展的序幕。

2013年9月28日,对阿力马西汗一家来说是难忘的一天。当天牧场举行通电仪式,兵团最后一个农牧团场正式通电,结束了长达61年的无长明电生活。

有了电,阿力马西汗家的生活改变了许多,冰箱、洗衣机等家电都可以用了,还可以随时上网。

这些年,六师五家渠市一步步加大对北塔山牧场的投资力度,建设保障性住房,铺设通往场外的沥青路,铺设自来水管道……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地,偏远落后的边境团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从毡房、土坯房搬到楼房,从喝涝坝水到用上自来水,从煤油灯到长明电灯……说起牧场的变化,阿力马西汗的言语中透着难以掩饰的喜悦与自豪。

2013年,阿力马西汗回到牧场工作。

2017年,阿力马西汗被选为连队“两委”成员。

许多人问阿力马西汗,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为什么还要回来?

阿力马西汗总是坚定地说:“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青春守护她。”

原标题:新疆兵团六师:72年!一家三代接力守护北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