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3》发布 我国具备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条件

日前,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发布《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围绕“能源经济、海洋能源、海洋工程、投资动向”4个维度,跟踪分析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剖析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深度分析海洋油气、海洋风能产业、石油公司投资动向,跟踪研判海洋新能源技术发展等。

《报告》指出,中国近岸及其毗邻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能,能量密度位于世界前列,具备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海洋能源发电储量的近五分之一。其中,温差能资源可开发量预计超过13亿千瓦;潮汐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2200万千瓦,处于世界中等水平;潮流能和波浪能的可开发资源量分别为1400万千瓦和1300万千瓦。中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整体尚处于初步阶段。中国“十四五”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要稳步发展潮汐能发电,开展潮流能和波浪能示范项目,探索海洋能源在岛屿多能互补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将有力推动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

在海洋能源新进展方面,我国东南沿海潮汐能(含潮流能)可开发资源量约为3600万千瓦,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潮汐能方面,中国有开发潮汐能发电最佳坝址420多处,80%以上在浙江和福建。潮流能方面,浙江沿岸最为丰富,占中国潮流能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山东、江苏、海南、福建和辽宁,约占全国总量的36%。中国掌握了拦坝式潮汐能发电、发电机组制造及电站运行等关键技术,潮汐能已进入商业化运行前期阶段。

2023年,中国温差能发电取得新突破,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的20千瓦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完成海试,发电总时长4小时47分钟,最大发电功率16.4千瓦,有效发电利用率达到17.7%。这是我国首次在实际海况条件下实现海洋温差能发电原理性验证和工程化运行,标志着我国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从陆地试验向海上工程化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此外,我国波浪能装备已成功应用于海岛供电、水产养殖、仪器供电等方面,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国内自主研发的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首台工程样机配备了60千瓦波浪能和60千瓦海上光伏发电装置,可提供日常所需的绿色电力供给。2023年以来,波浪能技术取得新突破,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技术正式进入工程应用阶段。

原标题:《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3》发布 我国具备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