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穆夫人的悲歌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是《诗经·国风·鄘风》中的一首诗《载驰》,是许穆夫人所写。由此,许穆夫人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位女诗人。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名已经嫁到外国的贵族女性,在赶回故国想去吊唁去世国君的路上被大夫们阻拦,心急如焚。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诗经》的诗就像田园牧歌,唱的是远古先民的喜怒哀乐、生活起居。但其实,在很多诗背后有着惊心动魄的背景和生死攸关的故事。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驱马悠悠,言至于漕”“既不我嘉,不能旋济”“控于大邦,谁因谁极”,短短的几句记录的却是一场惨烈的种族屠杀和大逃亡。

写此诗的时候,许穆夫人也就二十几岁。十年前,作为卫国公主,她及笄之年面临婚嫁。在那个时代,各国国君的女儿都是要嫁给别国国君或公子,用来拉近各国之间的关系、建立政治联盟的。她面对的婚嫁对象有两个,一个是许穆公,一个是齐桓公。十年前的齐桓公还不是春秋霸主,但已经流露出仗义疏财、扶危救困的君王气质,因此她很心仪,说:“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意思就是许国又小又远,齐国又大又近还强,万一以后卫国边境遇到敌寇入侵,如果她嫁到齐国,不是正好可以让齐来救援吗?

后来的事情可以证明她的先见之明。然而在当时,卫国新任国君、她的堂兄弟卫懿公,却没有在乎她预言的危机,而把她嫁给了许穆公——这也是她在历史上被称为“许穆夫人”的由来。

嫁出去十年后,危机果然爆发了。公元前660年,北方蛮族大举入侵中原,先进攻了邢国,几乎将邢国灭国,又向卫国扑来。作为国君,卫懿公自然要动员军队抵抗,但此时国内的政治却败坏到难以有效组织的地步。导火索是卫懿公玩鹤丧志,他爱鹤爱到给鹤封爵,为鹤配车,严重挫伤了大臣们的优越感,失去了统治基础。真到需要大臣贵族们出征的时候,大臣们都反应冷淡,说:“让鹤去罢!禄位是它的,我怎么能够作战呢?”

不管卫懿公曾经多么荒唐愚蠢,至少在这一刻,他表现得像条汉子。他给了大夫石祁子一块玉玦,又给了另一个大夫宁庄子一支箭矢,表明了誓死的决心,再对自己的夫人说:“一切听两位大夫的吧。”之后就率领着他所能调动的力量出发了。

在生死关头,卫懿公还保持了他最后的体面——在缺兵少员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用春秋时期的作战方式,在自己战车上插着属于国君的旗帜,毫无意外地吸引了敌人的全部火力,很快战死了。

他死后,全军覆没,城池陷落,国人连夜奔逃。逃亡的卫人在黄河北岸被蛮族追及,再次遭到屠杀。侥幸没被杀死的人也在渡河的过程中淹死。最后活着到了对岸的,只有730人。加上没有被战火波及的两个邑的人口,全国共剩下5000人,都流亡到漕这个地方扎营,新立的国君与大家一起露宿求食,等待救援。

许穆夫人就是在此时写下了上面这首《载驰》的。得到灭国消息的她求助夫国而不得,自己驾车奔向卫国,想去帮助自己的亲人和百姓。她昼夜兼程赶到漕地,却被追赶而来的许国大夫劝回。她看到自己亲人的惨状却无能为力,只能以一首诗表达焦灼与愤懑的情绪,同时将消息传递出去,求救于当年本想嫁而未得的齐桓公。

许穆夫人最终没能回去帮助自己的亲人,不过她心中曾经的英雄出手了。除了她之外,她同父同母的兄弟公子毁也亲自赶往齐国求救,齐桓公在得知邢国和卫国的遭遇后,亲自带兵奔驰千里,赶往两地收拢难民,为邢国在夷仪、卫国在楚邱重新修筑了都城,重建了两个国家。这件事,在史上被称为“迁邢存卫”。也因为这件事,齐桓公为各国所重,终成春秋霸主。

原标题:许穆夫人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