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太湖溇港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元代著名文学家戴表元所描绘的湖州山水,但多数人只记住了“江南清丽地”“只合住湖州”,而忽略了“太湖分港流”的溇港。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言,“溇,雨溇溇也”。清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说,“溇溇,犹缕缕,不绝之貌”。太湖有着近400公里的湖岸线,在这漫长的湖岸线上,每隔500米至800米便有一条河道延伸至内陆,200多条河道像梳子一样密密麻麻地分布,这些河道就是溇港。太湖丰富的水量,通过这些数量众多的溇港流向内陆,滋养着太湖流域和杭嘉湖平原。

往事越千年。太湖溇港的水利系统自春秋时期便已初现端倪,当时的太湖先民为了发展生产、减少水患,逐步在太湖南岸利用自然沟渠开挖水系用以灌溉和泄洪。西晋末年,我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大量北方人口的涌入为太湖流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六朝相继建都南京后,由于太湖流域“湖地低洼,素称泽国”,为了增加耕地面积,人们开始圈圩挡水,开凿溇港,修建水渠,修筑了大量圩田。其时,溇港初具规模。及至宋代大圩解体、小圩确立的改良阶段,以及元明清持续发展等阶段后,河渠纵横、圩田横布的溇港圩田系统正式成型。

“大白诸沈安,罗大新泾潘,幻金金许杨谢,义陈濮伍蒋钱新,石汤盛宋乔胡薛,薛部丁家一点红。”这首三十六溇港歌谣从湖州吴兴的大钱港开始排列,由西向东绵延至江苏吴江的吴溇。歌谣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条溇港的名字,同时也就是每座沿溇而居的村庄的名字。

水利界泰斗郑肇经教授在《太湖水利技术史》中称太湖溇港“是古代太湖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它在我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可与四川都江堰、关中郑国渠媲美”。“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太湖溇港催生的桑基鱼塘、桑基圩田系统,使湖州成为了中国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在2016年举办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太湖溇港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因溇而生,因港而兴的溇港文化,在沉淀了千年以后,随着太湖溇港申遗成功而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