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烽火台

平潭烽火台在阳泉市闻名遐迩,是《阳泉百科全书》古城寨遗址项目中收录的唯一一座烽火台。

平潭烽火台坐落于桃河北岸平潭街村西的古道边,现矿区平潭街小学东侧呈正方棱体型,高10几米,顶部边长约6米,底部边长约9米,用桃河河流石砌成。世传始建于商朝,明代洪武年间重建。1997年前,是阳泉市惟一保存最为完好的烽火台。

烽火台以烟火为信号,白天放烟,夜间点火,一个接一个点燃,有外敌入侵或京都出现危急的特殊情况才使用,是古代传递战事信息的军事设施。

设立烽火台的距离一般为“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台墩之间必须能用肉眼看见,以防错误点火。经过桃河区域的烽火台,以平潭烽火台为中心,西接石卜嘴、赛鱼、辛兴、测石,东连-泉、义井各点,形成一线。平潭烽火台选材严格,每层石头大小一样,台中心是用黄土和白灰混合土夯实的,从挖掘机一铲一道的划痕看出,十分坚硬。台的一面有一道自上而下用砖砌成的排水道,能使顶部雨水顺道而下,不留积水。从设计到施工都保证了烽火台的质量。

在马王庙院内的西侧墙上原先镶有一块小石碑,是专为在烽火台北面两眼水井的所有权而立的,刻有“永为公用”四个大字。正是祖上定下的这个规矩,两眼井一直为全村村民公用。村上能吃的甜水井只有这一处,大家都在这里挑水,夏日还在烽火台边乘凉。村民们自然而然成了烽火台的守护人,祖祖辈辈代代相传,无意中,培养了人们保护古迹的意识。这也是烽火台保存完好的关键所在。

古时候,平潭烽火台是桃河岸边最高的建筑物,站在狮垴山上往下看,最显眼的就是平潭烽火台。烽火台又在晋京大道边,西面来的人一望见烽火台,仿佛平定城近在咫尺,觉得轻松了很多。去太原方向的人离开平潭街,仰望烽火台,则信心备增,精神抖擞。来往行人都要在这里歇脚小憩。平潭街自然发展成了一条繁华的街市,烽火台成了古道上的路标,成为平潭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有一首诗这样写到:“商周留迹烽火台,威严挺拔村西街。迎得后人抬头望,千金一笑由此来。”

1937年,日军占领了平潭街,在村北建宿舍、修医院、设营盘。还妄想控制烽火台这个制高点,设立望哨,监督村里的动向,日军头目小野四派汉0去试探口气,平潭街村长荆吉泰义正词严断然拒绝。日军怕激起村民公愤,就不再提起此事。日军投降后,阎锡山收编了驻平潭街的遗留日伪人员,拼凑成五大队。1947年,阳泉解放,五大队龟缩到狮垴山上负隅顽抗,对平潭街包藏祸心,见烽火台插着红旗迎风飘扬,很想摧毁而后快,但因炮击射程达不到,没有得逞。狮垴山被四面包围后,五大队成了瓮中之鳖,平潭街村民王芳林自告奋勇,冒着生命危险去狮垴山送最后通牒。五大队走投无路,只得缴械投降。王芳林成了解放阳泉的英雄,受到人民政府的嘉奖。红旗牢牢地插在烽火台上,标志着阳泉解放取得彻底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