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大庄村

一、清水大庄村基本概况 

清水大庄村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境内有清水大庄村清真寺和篱笆楼古名居等文化古迹。保护规划范围离青海省会西宁180公里,离循化县城20公里,原清关公路与新建清关公路从区域内穿过,北距临河,海拔1880米左右。东为河沟山林,南依山麓台阶,西北濒临黄河,河台“半岛”川地。

清水大庄村落地处甘青通道积石峡,心腹地段,“一将守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河关古地。选址建村主要特色背景为:一是服从元明清历代皇朝安边守疆,驻守要关之需建村集居;二是依托孟达山林、河水富源,养山育林伐木、放牧、狩猎、淘金,在黄河水运放伐,经贸生存发展;三是清水大庄村区海拔1880米左右,阳光充裕,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开发农田,种植夏秋作物,瓜果蔬菜生产,育植核桃、花椒果类经济林木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村落格局为南北大道,东西分巷,八大巷区格局,周边农田果园错落。上下两渠由东往西连通村间,人畜饮水、水浇田园,极为方便,村东磨沟河道清水荫林,长驱直达林区15公里。生有百年以上核桃树75棵。村南六大块片坟地以夯土高墙围筑,近临寺院陵墓,见证着村建悠久的历史。近几年,全村狠抓沿河造林,荒山变绿,使村落整体风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成为美丽的绿色河滨旅游家园。

二、清水大庄村历史沿革

孟达,撒拉语称为“切子”,意为柴集。最早是撒拉族人取柴的地方,后逐渐在此定居;元、明时由撒拉族土司管辖,清为孟达工属地,由撒拉族下四工世袭土千户管理;民国25年(1936年),属第二区孟达乡;1949年10月17日,属第二区河关乡辖;1952年1月21日,设乡,为一区辖;1956年8月,撤区,并人淸水乡;1958年9月1日,并人东风公社;1961年9月29日,撤销东风公社,分设孟达公社;1966年4月,并入淸水公社;1981年6月11日,又从清水分设孟达公社;1984年6月,改社为乡;现孟达村已经并入清水乡,并改名为清水大庄村。

三、历史文化特色评价

1、历史价值。清水大庄村历史悠久,自元明清历代皇朝安边守疆,驻守要关之需,就开始建村集居,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清水大庄村仍旧保持着传统撒拉族村落的格局。其遗存的重要公共建筑的形制特征,如明清孟达大庄清真寺、清代陵墓等,体现了传统撒拉族的社会结构特征及宗教信仰传统。而其遗存的明清时期古民居,体现了撒拉族传统篱笆楼编制技艺,成为中国庭院建筑体系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2、艺术价值。循化作为撒拉族文化与藏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荟萃之地,孟达大庄清真寺建筑艺术融合了藏族、回族、汉族文化,有明清、民国及近代各个时期的建筑,建筑彩绘、砖雕装饰、木雕装饰、斗拱木构架等形制及细部做法,反映了撒拉族的建筑艺术。

3、科学价值。清水大庄村作为一个与宗教相互依存的古村落,村落与宗教的相互关系值得重视。村内宗教构筑物、宗教广场和古牧地对村落格局的影响较大,以及孟达大庄清真寺作为宗教制高点对世俗空间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同时,村落格局的变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为研究清水大庄村历史演变和撒拉族民族文化提供了基础。

4、旅游价值。清水大庄村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周边优美的自然资源将是发展观光旅游和文化体验旅游的重要保障。将文物古迹重新利用,保护整修民居街巷,以文化旅游的形式设家庭式旅馆、茶馆、饭店、手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等项目,并将传统节日进行推广。相信不仅会为清水大庄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扩大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和保护意识,从而推动历史街区的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5、社会价值。(1)独特的民族文化:清水大庄村的文化特色,即撒拉族的文化特色。撒拉族文化融合了当地藏、回、汉族的文化特色发展成为今天的撒拉族特有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民俗和传统艺术等,而清水大庄村的花儿会、骆驼舞等非物质文化都是清水大庄村重要的文化价值。(2)完整而鲜活的民族风情:清水大庄为纯撒拉族村庄,全村姓马。村民精汉语,口操撒拉语,全民信奉伊斯兰教。该村在撒拉族地区,是民俗生活风情极为浓烈传承保护的重点村地。由于过去交通的不便利,使得清水大庄村独特的撒拉族文化传统得以代代相传而较少受到外部民族文化的干扰。如今的清水大庄村依然保有最完整和最鲜活的民族风情。(3)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清水大庄村民间流传着许多以说、唱为主的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撒拉曲、宴席曲、“花儿”等多种形式。关于撒拉族先民辗转迁徙的传说,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撒拉族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曲调高亢悠扬,节奏自由奔放,深受群众喜爱。